5′44″

视频 | 白宫義见|亲历英国脱欧到德国大选 我眼里的四场选举和一个轮回

白宫義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经义

2017-09-29 09:48

这次在柏林采访德国的大选之夜,和我采访美国和法国大选之夜的经验,是很不同的,更不要说英国脱欧公投了。



英国脱欧公投那天,还清楚记得我在夜里撑着伞,在雨里走到大笨钟前连线的景象,因为那一整天伦敦都乌云密布,只是没想到第二天乌云再没散去;美国大选那晚,我在纽约选举之夜的场地,现场从兴奋变震惊,到最后哀鸿遍野;半年后,我在巴黎罗浮宫前报道马克龙的胜选之夜,那是全然不同的景象,情绪高亢的法国人反覆大声合唱着马赛曲,响彻云霄。



然后,9月底我来到德国柏林,报道德国联邦议院大选,这次大选决定了默克尔是否能迈向第4任期、执政16年。  

9月24日晚,我在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总部,经历了最干脆利落的大选之夜。下午5点,记者们被要求集合;6点,出口民调公布结果,支持者开始集合;6点半,基本确定连任的默克尔走上了台,就像过去一样,她并没有太多表情,也没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一开头就说:“我就有话直说吧,我们当然想要比这更好的结果,这再清楚不过。”



因为此次大选,民粹主义政党——选择党,自二战以来首度进入德国联邦议院,这也是一个警讯。这个极右翼政党虽然只占一成多的席位,但第二天就闹起了分裂。



在过去的这一年半中,我有幸能在每一个现场亲身见证这影响当代全球政治的4场重大选举,看民粹主义如何牵动着这几个西方老牌民主国家人民的感性与理性。

如果要用四个字来形容去年六月我目睹的英国脱欧公投,那大概就是“毫无头绪”了。英国的精英阶层们,对于民粹主义是如何兴起、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震撼欧盟和全球,毫无头绪;同时,支持脱欧的民众则是在发泄完情绪后,才急忙想了解后果如何,因为他们对于脱欧代表着什么,也毫无头绪。



接着是我跑了整整一年的美国大选,应该也只能用“纷扰不断”四个字来形容了。我还记得去年十一月,在希拉里选举之夜现场,支持者们从狂欢到痛哭的场面。民主党没做好输的准备,共和党没做好拥抱民粹主义的准备,以至于选后至今,美国社会零星抗议与冲突依旧不断,美国政坛更是纷纷扰扰。



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让我想起读过的一篇关于二战时期英国格拉斯哥伯爵(Lord Glasgow)的故事。伯爵的庄园里有棵老树,他怎么看怎么不满意,想解决掉,于是一群军官告诉他:炸掉就行了,又快又简单。伯爵欣然同意了,结果一炸,老树是炸没了,但半片庄园也炸没了,连新栽的树也都毁了。这还不只,他回到城堡一看,玻璃全碎了,为了压抑住情绪他躲到厕所哭,结果,厕所上松动的天花板塌了下来,砸在他头上。

伯爵毫无头绪,只是想解决一个老问题,没想到新问题接踵而来,纷扰不断。英国脱欧、美国大选里的很多人,其实都成了这伯爵。

这个“锅”也有政治制度的一份。虽然英美两国都各有高达一半左右的人是反对民粹主义者,但他们却必须承担这样的民主共业;而剩下的另一半人,也不全是民粹主义的支持者,他们只是因为讨厌另外一方(讨厌卡梅伦或希拉里)而投下反对票,为反对而反对,变成了纯粹的“仇恨政治”。



其实,民粹主义也不都是负面的。支持民粹主义的平民老百姓往往只是认为台上的精英掌控的政治已经停滞,甚至是严重贪腐,所以他们想要改变。至于怎么变?他们也许没想好,也许想得太过,甚至太激进,所以往往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这就是今年5月,我在巴黎采访法国大选时看到的景象。

法国老百姓们明显认为,由精英掌控的法国传统两大党已经走不到他们想要的未来了,于是法国人选择改变,问题是怎么变?眼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往更右的方向走,跟着明确主张民粹主义的勒庞走;一个则是走中间路线,跟着无党无派的马克龙走,而这两人都没有实际的执政经验。



看到了英国脱欧与美国大选后果的法国人,过半数以上选择了拒绝民粹主义,决定拥抱未知的未来。但他们很快发现,虽然马克龙走的是中间道路,但他的政策、甚至是他本人都充满了太多未知。于是,希望很快变失望,马克龙上台以来,民调支持率也跟着一路暴跌。如果要用四个字形容的话,就有点像是“激情过后”吧。



而现在,我来到了柏林,采访这决定默克尔三度连任之路的德国大选。


其实被德国人昵称为“Mutti”(比较准确的中文翻译是“老妈”)的默克尔,她的第三次连任之路走得尤其艰辛。默克尔执政了十二年,有些德国人厌倦了她,有些甚至对她充满不满。去年,默克尔家乡的地方议会举行选举,她领导的基民盟惨败给民粹主义政党;今年初,默克尔的支持率还一度落后竞争对手——社民党的舒尔茨,连她的铁粉都以为,默克尔第三次连任可能没戏了。



但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看看英美的民粹主义,再看看法国的未知未来,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确定性。我当晚在默克尔的竞选总部里,注意到她的背后和讲台前,都写着两个字“Die Mitte”,直接翻译的话就是“中间”,如果更信达雅的话,那就是“中庸”。而这两个字,最终成为多数德国人民的选择。如果用四个字形容这场联邦议院大选,那就是“回归理性”了。 



这一年半的时间,我亲身经历了这四个西方民主国家,从“毫无头绪”,到“纷扰不断”,从“激情过后”,到最终“回归理性”,这是完整的一个轮回。

实际上,懂默克尔的人,都知道她有些遇事不决、优柔寡断,说得好听点儿,就是缓中求进、以静制动。所以德国人还为她的这种行事风格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用她的姓“Merkel”,后面再加个“n”,成了“Merkeln”。



这十二年,不管人们喜不喜欢Merkeln,这不躁进、不虚华的风格,静观其变、顺应变化的方式,确实平平稳稳地带领德国走过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现在,更努力捍卫着全球化。

在这纷乱不堪的世界,也许Merkeln,才是最终的王道吧。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经义 编辑:姜晨 实习编辑:傅钰婷)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