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视频 | 科创·上海③中国芯上海造 百亿基金助力自主创新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臻 刘宽漾

2018-05-27 13:58

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是什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CSIA)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2600亿美元,已经连续三年替代原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芯片,又叫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人工智能等领域,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先导性产业。”这是一个拗口的表述。简单说,芯片包围着日常生活:手机、电脑、电视、机顶盒......芯片无处不在。

不过与巨大的消费市场相比,芯片的自主研发却面临着“卡脖子”的窘境。从设计,到晶圆的生产、加工,再到封装、测试,芯片体积虽小,但整个产业链涉及的环节众多、分工细密、技术复杂。上海作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全、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对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制度供给和服务,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有的责任担当。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承载区,近年来,上海临港将集成电路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一大批集成电路设计和装备企业在临港集聚。蓝图已经绘就,征途又该怎样攻坚?

国产芯片研发任重道远


解剖麻雀:芯片研发难在哪

在芯片产业链上,测试是保证芯片性能和质量的关键。但是,我国使用的芯片测试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美国和日本的两家企业成为这一领域的垄断者,他们的测试设备每台售价在80万美元左右。2014年,上海御渡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临港创立,开始研发和制造国产的芯片测试设备,希望能弥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既然是填补空白,难度可想而知。御渡最先找到的突破点是测试系统的体系架构,御渡总经理朱小荣告诉记者:“我们要先把需求搞清楚,也就是通过设备可以实现什么功能,然后对协议、流程、规范逐一突破,落实到每个模块上,消化研究就得花一两年的时间”。硬件上可以把结构看得比较清楚,但是核心的内容都是存在于内部软件的编程和协议上,“这些完全是黑盒子,我们看不到,别人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目前,御渡的自主研发覆盖率可以达到60%-70%,“核心还是要做到自主可控,而且要达到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的话,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供应链、自己的产品”,作为这个公司的创始人,朱小荣很清楚这一点。但是一家企业从起步到成熟,一个专项从空白到开发成功,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巨大,怎样弥补差距,不是靠一两个团队白手起家,十年、八年就能弥补得上的,引进技术和人才,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来做一些革新,这样对企业的发展,对投资人、团队的回报,都能达到一个平衡的效果”。朱小荣告诉记者,这其实也是初创企业基于成本考虑的无奈之举。

御渡自主研发的测试设备


自公司成立以来,御渡在研发投入上的资金高达1.5亿元。去年下半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已经出厂,目前装机量8台,销售额4000万美元左右,与巨大的研发投入相比仍然差距巨大,但朱小荣对未来很乐观,因为今年的订单增加了很多,公司的发展算是在良性轨道上。“要做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那要按十年以上的投入来规划这个事,比如我们现在购买第三方的专用芯片,目前我们还没有这个资金和能力去开发。但我们知道方向在哪里,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很重要的。”

御渡厂房


投入大、回报慢、周期长、失败率高,是芯片制造的现状。除了巨大的资金、时间成本投入之外,人才也是芯片研发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像我们这个领域,国内的专业人才基本是比较空缺的,到目前为止国内中高端设备这块是一片空白,完全聘用海外的团队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从成本和可控性上来讲,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障碍,所以我的策略是技术带头人有一两个在海外,本地基础团队还是要大力建设起来”,朱小荣坦言,他的团队搭建主要靠高薪挖人,目前御渡在上海的技术研发团队总共有11人,他们全部来自行业内的各大公司,有着多年的研发经验。朱小荣也明白,虽然有的人愿意离开世界先进水平的外企,投身于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但毕竟吸引人才不能仅靠一腔热血,“给于对等的回报、力所能及的福利待遇是最基本的”。

不过,朱小荣在引进人才时也遇到了现实的困难。他带着记者在园区附近转了一圈:“临港还是像上海的一个腹地,比较空旷,和上海市区还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才要想引进来,背后牵扯的是一个家庭,作为公司老板,他得把这些都替研发的领头者考虑到:“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强,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把产业高端人才能引得进来、留得下来。”

产业集聚:政府支持不可或缺

芯片行业发展“周期长、回报慢”,决定了这不是投资人的首选方向。但这个行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政府的复合支持就显得尤为关键。

根据上海市政府有关要求,上海市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组建总规模5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具体包括100亿元的集成电路设计业并购基金、300亿元的集成电路制造业基金、100亿元的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基本覆盖芯片产业链的上下游。

临港


2016年,临港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承载区,将集成电路确定为产业发展方向,以“基金+基地”的模式,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在临港集聚。目前已启动上海临港IC与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并牵头组建了100亿的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从土地、金融等多个方面吸引集成电路企业在上海落地发展,目前已有近40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进驻临港,涵盖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全产业链。

今年,御渡公司刚刚通过申请,即将拿到临港百亿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约3000万的资金支持。就在去年,御渡还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约7000万元的支持,以及上海临港约350万元的专项支持。而御渡目前占地2500平方米的厂房也是政府免房租提供的。与动辄上亿的研发投入相比,政府的这些财政支持可谓是及时雨,它大大分担了创业企业的研发资金压力。

而在人才方面,2012年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施特殊政策(“双特”政策),对各类人才在落户、申办人才居住证及人才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2016年8月,《关于深化完善“双特”政策支持临港地区新一轮发展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才的吸引政策,从人才引进、人才奖励、人才培育、人才保障、人才服务等五个方面突破创新,制定出台了9条配套政策。现在,御渡11位技术研发人员每月都能享受到1500元的租房补贴。

“一个产业选择区域落地的时候,一定是从多维度考虑的,比如这里适不适合产业高端人才集聚,第二是政策上有什么支持,第三是产业链是不是完整”,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顾长石表示,“临港对集成电路从研发设计,到材料生产、封装测试各个环节,我们都有相应的支持”。

芯片产业因其重要,所以备受重视;也因其发展瓶颈众多,更需要专项扶植。除了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外,为入驻企业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产业环境,也十分重要。

旻艾


上海旻艾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测试服务的企业,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正好处于御渡的下端,“像我们用的测试机,在临港就有一家测试机的生产商御渡,他们给我们做技术支持就比美国、台湾的厂商便利得多,当然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和收集的数据,对御渡进一步完善、提高他们的产品也会有很大帮助,这就是集聚产生的效应体现”,上海旻艾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琨表示,产业环境的集聚,可以让企业有更多地机会接触到最新产品和公司,有机会抓到大的成长机会。

寒武纪科技落户上海


而由中科院孵化的AI智能芯片设计领域独角兽寒武纪科技,2016年4月,也将最为核心的研发基地落户在了上海临港。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韬告诉记者,当时选择上海的原因,除了当地提供资金和土地优惠政策外,良好的产业环境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像科大讯飞、地平线、百度创新中心等行业内非常知名的公司,都一个一个落户进来了,给我们的感觉是这里很像美国硅谷,让我们非常有信心”,罗韬认为,一个产业集聚的区域,除了政府可以提供政策输血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产业内部形成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效应,这样的发展更良性,更有生命力。

吸引来独角兽的下一步,更是要培育出自己的独角兽。对标美国硅谷,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要在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也需要形成集聚的产业环境和策源地地位,而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强制度供给,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用最优质的土壤和环境培育出真正的参天大树。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臻 刘宽漾 实习编辑:朱佳明)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