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9″

视频 | 今天,全上海都在送别这位蓝领工人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云

2019-02-25 17:59:30

今天,时代工人楷模、著名全国劳模李斌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进行。前来吊唁的队伍一眼忘不到头,不仅有他生前的工友,行业内的专家,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人甚至普通市民。



人们手持黄色康乃馨,轻轻放在他的身边,和这位新时代知识工人的楷模作最后的道别。

作为一名生产一线的蓝领工人,李斌为什么可以获得这么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李斌的儿子小李悼念着说,父亲时常为了工作而劳累奔波,兢兢业业地工作,做任何事都不带一线懈怠,追求极致。他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依然把自己看得很轻。

在李斌的身上到底有怎样的一种精神?

李斌生前曾说,当一个好工人最好。同为劳模的王娟华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因为这李斌对得起一个“好工人”的称号。



一身深蓝色工作服,大大的眼睛,总是围着机床转,这是李斌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从1980年12月进入上海液压泵厂工作至今,整整39年,李斌始终没有离开过生产一线。

同事告诉记者,车间里的机床是李斌最牵挂的地方,对机床的编程、调试,平时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都是他最关心的。现在一想到他以后再也不能到现场来指导我们了,心里非常地难过。

在李斌工作室里,徒弟陈勇正在操作的是厂里目前最先进的一台数控机床,这个位置,也是李斌在生命最后的两三年时光里逗留最多的工位。



在陈勇的记忆里,师傅的身影依然清晰。从20多年前自己刚进厂时起,李斌就一直手把手带教。遇上项目攻关时,李斌带着伙伴们经常一熬就是几个通宵,任何时候,碰上棘手的技术问题,李斌总是最快响应的那个。

陈勇回忆起自己有一次上中班,不小心把机床撞坏了,他急忙打电话给李斌。本以为师傅明天才会来修,可没想到,李师傅放下电话,就马上赶来工厂修机床,这一修就修到凌晨两三点钟。

国内的数控机床技术,起步比海外要晚了一些。上世纪80年代,李斌两次被派到德国学习。回国后,他努力消化吸收学到的技术,凭着自己的钻研,他对于一些引进机床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甚至连国外专家都自叹不如。有一次一台进口机床在验收时,外商派来的工程师在最后的加工环节,连试几次都失败,最后是李斌自告奋勇解决了难题。



老厂长俞云飞回忆到,那时候李斌一看就说,是刀具有问题。可专家不相信,结果李斌一上,问题解决了,这下那个德国专家马上握着他的手不放了。

就这样,李斌被称作我国数控机床第一人。但是,这位勤奋的技术工人并没有就此自我满足。在他看来,如何能使我国真正拥有国际先进的液压无件制造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才更重要。他把大力气花在了研发上,领衔的高压轴向柱赛泵马达,拿下了11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十年来,他又带领着团队,完成新产品项目102项,申报专利192项,完成工艺攻关350项,设计专用工具、夹具550把,为企业创造效益超过6亿元人民币,将我国液压气动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程晓霞谈起李斌时说,从小改小革,到李斌大胆的实践,他在小小的基础件的零件加工中发挥的作用,带来了整个装备制造业工业的整体提升。



中国液压气动行业委员会专家王雄耀评价,李斌不光谈理论,而是重在解决问题。一个一个问题地攻克解决,这是我们国家现在所需要的。

李斌一生获得过无数的荣誉,但他最挂心的始终是一线的技术工人们。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就曾多次建言,要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他说,要考虑技术工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文化的培训、技能的培训,人人渴望成材,人人都能成材,人人竞相各尽其材,要为他们创造条件。

不少认识李斌的人都说,他是个一百万都换不走的工人,可如今,他还是悄然离去了,只留下了他伴随一生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



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志伟回忆,李斌去国外留学那会儿,国内的薪水和国外的薪水差别是非常大的,但是他没有心动,学成回来就说一句话,我学到的这个知识,我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厂里。

每天的工作不是仅仅为了那份工作,为了几个钱。最重要的要跟企业的发展、让我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联系起来,这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的工作和这个挂起勾来,才会有永久的动力。

——李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