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再也回不去了的魔都,你是否还记得她曾经的模样

时讯

看看新闻

2016-01-26 19:09

1、消失的感情:邻里感情不见了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 同学就是朋友,朋友就是邻居。


我们一起放学,一起上学,一起迟到,一起早到。


因为我们住在同一个弄堂。


△我们会吵架,会生对方气,会发誓这辈子都不再理对方,然后用一包花生糖又收买了对方的笑容。


△邻里间的窜门聊天是生活的一大乐趣,你家的排骨年糕,我家的红烧肉,你尝一口,我夹一块。


△而今,对面住着谁,几个人,叫什么名字,却不知晓。


友情已成岁月时


△曾经的友情,就是陪你一起疯,一起闹,有事一起担,有难一起扛。


△一起出招帮着兄弟追“女神”,最后发来一打好人卡。


△肆无忌惮的开玩笑,百无禁忌的乱玩闹,就算打了一架,一杯酒就能冰释。


△而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家里、外面、吃饭、聚会,说话的少,低头的多。


2、消失的生活:被冲垮的舒适感


△90年代的路上,就算是闭着眼睛走路,也不会撞车。


每天早早的醒来,吃上一顿四大金刚,然后悠悠的骑着自行车上班。


△如今,九点要上班,八点半才起床,来不及吃早饭,挤着公交或地铁,这样的生活成了你的必经之路。


当传统已不在


△售票员会用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报站,“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学会的第一首儿歌,想要白相,去大世界。由小到大,这的生活就是我们的传统。


△飞毛腿、擦炮、甩炮,那是只属于新年最美好的玩具。


△曾经,虽然相机和胶卷珍贵,但每年还是都会拍一张全家福,然后印出来摆在相框之中,而今,手机都能高清拍摄,却没有一张和家人再拍过一张全家福。


△售票员逐渐消失,用上海话播报的站点也越来越少,“喜羊羊”成了学会的第一首歌儿歌,而孩子,对于上海话也成了听得懂说不来的“张嘴哑巴”。


△比起新年,更多的人在意起不属于中国人的节日——圣诞节、情人节。


如今的字典已没有“珍惜”

 

△小时候玩具不够多,但就算是一颗弹珠,一张画片,一根跳绳,都好好的放在床头,不准别人动。


而今,什么都可以随意的丢弃。


△小时候吃饭,可以不吃菜,但绝不能浪费一粒米。


而现在,妈妈们总说:饭不要吃了,把菜吃光。


3、消失的地点:上海电视塔  


△它曾是中国第一高塔,他曾是占据布票的大亨级地标,他在如今的南京西路青海路附近。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成后,他功成身退,于1998年7月拆除。


虹口大戏院


△这是上海市首家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向社会开放的营业性电影院,1919年改名虹口大戏院。1988年因海宁路拓宽全部拆除。


南市区、卢湾区、南汇区、闸北区

 

△曾经的南市,曾经的红房子,有多少人是在这里出生的?


八仙桥、泥城桥、大自鸣钟

 

△老上海人,你们是否都知道“八仙桥”在什么地方?


4、消失的声音:“削刀……磨剪刀唻……”

 

△这是弄堂里听到最多个吆喝之一。随着一声声的吆喝,可以看见磨刀师傅在弄堂里,穿来穿去的身影。


“笃笃笃,卖糖粥……  ”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脑海中依然记得那回荡在弄堂里的声响。


爆米花的那一声“嘭” 

 

△那一声“嘭”,曾让我又爱又恨。我们围着它,却不敢靠近它。


△如今的上海,繁花似锦,高楼林立,刀锈了再买一把,要吃东西,饭店餐馆,方便了,却又无趣了。


时光穿梭得很快,岁月总让人怀念。


上海经济腾飞,我们都知是好事,但是不断传承的城市文化不应就此掩埋,记得将最珍贵的本质留下来。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来源:上海潮生活)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