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3″

视频 | 问计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如何讲好“普通话”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骋

2024-03-04 22:0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年多来,交通路网越织越密、人员流动日趋频繁、万家灯火愈发璀璨,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跨省就医、异地结算、报告互认,则具象展现着“一体化”如何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五年过去,“长三角人”就医看病配药是否真已“畅通无阻”?作为最有感受度和体验感的领域,医疗一体化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



两地共建医院 能否打破跨省就医难题?


周二清晨五点半,虹桥火车站,上海六院骨科医生李晓林和往常一样,登上了开往安徽合肥的首班列车,开启他的“双城生活”。


周二到周四在安徽分院上班,每周两地来回,已持续一年多。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于去年10月31日试运行,目前已开设上海六院名医工作室5个,临床学科门诊24个、开放床位 400余张,成熟运营后将是华东最大的单体医院。


2020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上海六院签署合作共建医院协议,依托该院建设运营上海六院安徽医院,并以此为载体,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由沪皖两地共同运营。


来自上海的医疗团队中,李晓林年纪最大,从医三十多年,其余的近20位上海同事也都有10年以上的临床经验。他们的到来,让不少安徽患者免去了跨省就医的奔波之苦。


经过近两年的筹备,2023年医疗中心正式开始接诊。尽管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的效果已经明显可见,但距离当初的设计接待能力仍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只有一个,缺人。


招人难,难在机制。目前两家医院各自承担派驻医护人员成本,但针对新招职工,以一位主任医师为例,按照当地收入水平,培养成本约为一千万,谁来出经费,谁来建团队,谁来做保障,都需要两家医院与当地政府三方协商决定。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认为,公立医院性质特殊,共建医院的确权是一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它的可持续性发现,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更高的成本去维持。


除了上海六院,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仁济医院、浙大二院等多家长三角区域内的知名三甲医院,都在安徽布局。其中,上海占了半数以上。但细究来看,合作形式多为两地医院“结对子”,运营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大海看来,长三角的医院资源整合不应只是跨省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协同,更重要的是省内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在省内合理正确地解决百姓医疗问题。



医保异地结算 “下半场”还有哪些“硬骨头”?


吴江区医保中心,医保审核科办公室内的咨询电话响个不停。


医保不能跨省异地直接刷卡报销,曾经是老百姓看病的一大痛点。


2018年,国家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开展试点,并于2020年8月实现沪、苏、浙、皖全域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如今,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41座城市和超万家医疗机构。不过,不同区域间仍有“断头路”藏身其中。


吴江医保中心医保审核科长沈益丰告诉记者,目前吴江参保人在青浦看病,执行的医保政策,是苏州吴江的,但是医保目录执行的是上海的,这其中还是存在一个医保目录的差异。


在沈益丰看来,长三角医保一体化,技术上实现并不困难。


难点在于各地医保政策不一致,报销比例也不一样。比如常用中成药“正柴胡饮颗粒”,在江苏的医保药品清单目录内,但不在上海的目录内,异地结算就存在换算问题。


目前来看,实现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三个目录”统一,仍受限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是长三角医保一体化的攻坚目标。


罗力和记者打了个比方,医保目录就好比一个在说上海话,一个在说安徽话,现在还缺乏一个长三角通用的“普通话”。


换句话说,目前三省一市还缺乏统一的诊疗目录、药品目录、耗材目录,也缺乏统一的药品、诊疗、耗材代码。


对此,三省一市医保部门正对存量项目进行梳理,探索建立同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工作机制。目前已发布2021版长三角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诊疗项目支付目录,涉及项目3618个。


赵大海表示,从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未来走向来看,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先行先试的试点区,率先地探索包括医疗保险筹资和医疗保险支付,消除户籍不一致带来的影响。



检查报告互认 离长三角患者还有多远?


一大早,来自苏州太仓的张女士,带着一大叠家中老人的各类检查报告,来到上海同济医院就诊。


张女士家中老人被初步诊断为肝癌,急需手术。


但老人年岁已高,重做一次检查,动辄7000元以上的费用以及5天以上的等待时间,费钱又费力。


为此张女士先赶来了解情况,听说CT报告不用重复再做,让她长舒一口气。


2020年,沪苏浙皖68家三甲医院、医学院等组建了长三角核医学与分子影像联盟,该联盟覆盖长三角地区近95%的三甲医院,同济医院是该联盟的理事单位。


为了避免患者来回重复检查,联盟单位之间的核医学检查正逐步推进互通互认。


检查结果互认的好处一目了然,但要推而广之,难度依旧不小。除了病情发展和患者风险,各地信息化建设水准不一,各大医院之间无法互相调取完整报告,是该项一体化创新目前最大的阻碍。


同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杨凯坦言,现在每一家医院的信息系统都是独立的,图像资料信息存储量十分庞大,医院之间互相打通需要大量财政投入,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医疗服务一小步、民生健康一大步。


长三角在医保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已经探出了一条新路,但长三角显然并未就此满足,更多的探索正在不断上演。

编辑: 王骋
摄像: 张琦
责编: 赵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