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伪“公益”真“圈钱” 山寨机构如何群防群治?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彭晔 游明灵
2024-11-14 17:22:25
本月12日,一家打着“少年志愿者”招牌招募志愿者的服务机构管理者卷款跑路,在所谓“志愿服务”上花销不菲的家长们组成维权群,愤怒地表示自己受到欺瞒,不仅财产损失,善意也被随意消费。
连日来,在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网络问政平台上,大量家长纷纷投诉:一家打着“成都少年志愿者”旗号的机构突然解散社交软件群,座机无人接听,机构办公地址人去楼空。涉及的家长维权群已超过千人,家长们大多花费重金参与了这家机构的志愿服务项目。
在多名家长出示的收据上,记者看到“成都少年志愿者”项目的组建机构叫成都市原动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收费名目包括“人体技能公益训练自担费用”、“发明创新指导及专利设计综合支持服务费”、“双钻妈妈服务项目押金”等,金额从数千元到三万多元不等。
披着“志愿服务”的外衣,却把伪装成“爱心”的手伸进家长们的口袋。这家机构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得逞的呢?
学生家长介绍,原动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免费带着孩子参加捐书等各种志愿活动,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渐渐赢得了口碑和信任。经由口耳相传和网络推广,这家机构组织的少年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
近年来,这家机构开始组织家长参与需要付费的活动,而由于机构性质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公益组织,不能直接参与商业活动,他们就在收费时告知家长,所收取的费用是参与活动的押金或保证金,并声称所有费用会全部退还。
这家机构以“成都少年志愿者”为名建立公众账号,营造官方账号的印象,而在机构宣传中,还刻意包装成“受到中央财政和著名公益人士支持的大型公益机构”,主要为6至15周岁有潜质的孩子提供成长支持。
记者查询发现,这个组织实际是个人向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自2011年以来,负责人杨某、曾某某等人在成都、哈尔滨等地开设教育咨询、文化传播、专利申请、养老服务等公益机构或企业,总数达到十多家。他们声称,有关项目可以对学生评优、择校等产生作用。
记者昨天找到成都少年志愿者服务机构的办公地点,却发现已经人去楼空,拨打电话也无人接听。
由于机构负责人失联,维权家长昨天集体向成都市金牛区警方报案。当天下午,成都市金牛区民政局就“成都原动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卷款跑路”等网传信息作出回应称,已联合公安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相关群众可到指定地点咨询问题、反映情况。
律师介绍,这家机构在失联前还集中进行了促销的活动,诱导消费者充值。相关经营者涉嫌诈骗犯罪,消费者除了向市场监管投诉,要求教育部门监管之外,还可以到公安经侦部门报案。目前,成都市相关部门正依法依规展开调查处理,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这些年,志愿服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达2.32亿,组建了135万支志愿服务队伍,实施阳光助残、环境保护、为老服务等主题的1127万个志愿服务项目。这其中,学生群体不在少数。
的确,有大量学生和家长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公益活动,希望从中发现自我、拓宽眼界,塑造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然而这些年,志愿服务履历在评奖和申请海外学校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为了在评选中脱颖而出,也会积攒志愿服务经历。这让一些机构发现了“商机”。
事实上,现在很多机构组织的活动流于形式,反而丧失本真。一些学校强制规定公益活动学时,部分学生只关心能否拿到活动证明,完成任务,丝毫不关心活动本身的含义,许多旧衣物、书籍捐赠后的去向和使用情况,也得不到追踪和监督。
为何公益活动会被功利主义侵扰,成了敛财工具?监管又该如何加强,让公益回归本心?
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理事魏艳指出,志愿服务领域存在一些灰色地带,给不法分子利用公益的外衣谋取不当利益提供了空间。一方面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往往都缺乏明确的运营标准和透明的监督机制。公众对志愿活动的运作流程、资质要求和费用明细缺乏了解,很难辨别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当升学积分和荣誉,与志愿活动挂钩的时候,就会有家长和学生想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证书荣誉,这也助长了不法分子利用公益项目去包装商业活动的行为。
志愿者组织类型繁多、形式灵活,分布又非常广泛,而且有很多是地方性或者临时性的机构,难以进行系统性的监管,因此监管部门多方配合很有必要。专家建议,首先要通过立法的手段,完善公益组织的管理和审计,明确志愿服务领域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加强对社会组织资质的审核和运营的审查,建立透明的财务披露制度,确保公共资金使用情况公开透明。政府也可以推动建立全方位的公益和志愿组织官方信息平台,包括财务公开平台,便于公众去查询。此外,也可以推广黑名单制度,建立违规、不诚信机构黑名单,对屡犯不改的机构应予以“禁入”。同时,宣传教育也不能放松,要引导公众理性参与公益服务,呼吁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公益观念,避免将公益活动和升学挂钩,倡导公益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而不是任其成为升学加分的工具。
编辑: | 陈昱卉 游玮 |
责编: | 严相莉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