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百模大战”背后,人工智能路在何方?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金普庆

2023-07-09 09:54

为期三天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大会上,人工智能大模型成为“主角”,国内外大模型明星团队、30多个大模型悉数登场,还要多场相关内容的论坛,逐鹿“大模型”,会如何左右人工智能的发展,又会给日常生活和千行百业带来哪些改变呢?



双臂依次抬起、落下,随着音乐起舞,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这段由机器人协作演绎的“千手观音”舞蹈,让人眼前一亮;拥有了AI大脑后,机器人不仅学会了跳舞,还能练习运球、投篮技术,成为球场健儿。



达闼机器人副总裁陈原表示:“有了GPT之后,可以让我的机器人具备更强的推理分析能力,走上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可以给人提供更多服务的舞台。



展会另一边,迭代升级到3.5版本的百度文心大模型,同样展现出不俗的实力。对话大模型“文心一言”,已经能迅速提炼出一篇长达30页科学论文的核心观点和摘要;而在“文心一格”中,输入快乐年轻人、骑自行车、蓝天白云等关键词,一组或逼真、或科幻的图片,便立刻跃然眼前。


百度技术中台市场部市场顾问吴昊告诉记者:“对于跨模态大模型,非常难的是,对人物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刻画,现在也做得更加逼真。”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大模型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百度文心、阿里通义、讯飞星火、商汤日日新等30多个国内外大模型悉数登场、各秀“肌肉”,展示了长文本对话、AI写诗、作画、谱曲等各种花样能力。“可以说各个公司有自己的特色,现在还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我们也非常期待有更大的突破。”参展观众们说道。


“百花齐放”之际,难免有人会想给这些大模型的能力来个比较。以往通常只是“简单粗暴”的比拼参数量,而现在,在业内专家看来,评价大模型水平,需要综合考虑全面性、合理性、使用便捷性、响应速度、成本和能效等多维因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透视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我国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大模型已发布79个,并形成了紧跟世界前沿的大模型技术群;不过,“百模大战”背后,大模型将走向何方,特别是如何深入行业场景应用,同样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7月7日,华为盘古3.0大模型正式发布,打出了“不作诗、只做事”的口号。目标明确,直指行业应用,目前已经在药物研发、煤矿、铁路和金融领域都有涉及。5月,他们的气象行业大模型,提前5天预报了台风“玛娃”将在台湾岛东部海域转向的路径;相较于传统的气象预报,预报误差降低了10%到15%,速度提升1万倍以上。其背后的逻辑,正是基于盘古大模型,以及过去40多年的气象数据的训练。



“传统的气象预测,主要是靠超强的算力来做仿真,需要耗费大量的服务器做超算,而我们的大模型是提前用海量的数据训练好了,现在只需要实时的气象数据做小数据量的、小算力的运算,然后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气象数据。”华为展台工作人员介绍道。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大模型的未来,是要成为一种服务平台,可以被用于金融、办公、城市管理、医疗等各行各业,通过通用、开源共享,来降低开发者的使用成本,大家可以在平台上按需“点菜”加工,不需要每家企业都从头开始投入开发。“一方面,我们有基础的通用模型;第二方面,可以在通用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个行业做训练,也可以开源出来,让行业共享。”阿里云智能首席架构师钱正平如是说。



当前,上海也正在探索大模型评测、标准体系等相关治理研究,同时,上海也会积极优化产业布局,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英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应用场景,特别是重点行业场景的开放,使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百模大战”仍在鏖战,通用人工智能正成为各国重点布局的关键赛道。目前,上海、北京、深圳等多地,也纷纷出台支持举措,抢抓大模型机遇,开展创新算法和应用研究。当然,伴随发展,会学习的大模型会不会替代人类的工作?如何保护隐私和数据的安全?这些伦理和安全问题也始终在被热议,设置安全“围栏”,合理利用好技术、法规,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冲击,也是必须要攻克的必答题。


(记者:金普庆 摄像:蒋文越 编辑:由由酱)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