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见证彝乡巨变:纪实作品《悬崖村》出版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邓全伦

2019-02-24 13:31

从悬崖绝壁垂直悬挂的12段218级藤梯,变为牢固结实的2556级钢梯;从只有极其微弱的通信信号,到现在4G信号全覆盖;从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到被外界熟知的网红乡村……坐落于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悬崖村”这些年已发生巨变。



这种巨变历程已被详实地记录在《悬崖村》这本书里。该书日前已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上架。

悬崖村,就是凉山州昭觉县支尓莫乡阿土勒尔村,村子距离昭觉县城72公里,有常住居民100多户、480多人,全是彝族老乡。峥嵘的群山层叠,悬崖峭壁挤窄了天空,这里的村民主要靠上下落差800米的悬崖峭壁、踩过12段218级藤梯,来维系和外界的联系。村民世代以玉米、土豆为食,与猴群、野猪、黑熊为邻,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的深度贫困、落后,曾引发了全国人民关注,也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注。

作为土生土长的昭觉人,彝族青年作家、诗人、记者阿克鸠射持续关注悬崖村五年多时间,采访数十次,对话上百人,见证了悬崖村的点滴变化。他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下了这个村子的巨变历程。《悬崖村》从彝家山寨的小角度切入,生动反映了彝区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在书中,“悬崖村”村民的形象跃然纸上:养育了五个孩子的陈古吉,期盼儿子上学路安全的俄的黑格,参过军又回到村子的俄的来格,希望有出路的年轻人莫色拉博,徘徊在打工与留守之间的吉巴石呷,以及搬到山下却惦记着山上核桃树的莫色打吉……这些纯朴的彝家村民,在重复祖辈贫困、落后生活的同时,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了摆脱贫困与落后的强烈心声,思考着“悬崖村”的发展之路与个人出路。


《悬崖村》作者阿克鸠射


阿克鸠射观察到这两年的脱贫攻坚政策给村民带来深刻变化,他们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在相关建筑企业不敢到“悬崖村”修建钢梯的情况下,他们上上下下达3万人次,用坚实的肩膀将1500多根、40多吨重的钢管和6000多个扣件背上了山,用粗糙的双手建起了2556级钢梯。

有了方便出行的钢梯和脱贫政策的指引,村民们奔忙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村民陈古吉成了职业追蜂人,野生蜂蜜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俄的来格种上了青花椒、脐橙,经济作物的收入越来越高;莫色拉博发挥自己善于攀岩的特长,成了“悬崖村”的攀岩领队……

阿克鸠射也记录下了村民由内而外的改变。银行网点、金融服务在“悬崖村”开通后,村民们巧借资金,搞起了种养业,发展多种经营;网络基站建起后,4G网络实现了全覆盖,村民们感受到了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便捷,通过网络把土特产卖到了成都和上海,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悬崖村”;旅游开发后,村民们看到了食、住、行等商机,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特别是在教育观念上,以往的“悬崖村”因为出行不便,家里的娃娃能认字算账了,做父母的就满足了;现在的“悬崖村”,父母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而现代化的“悬崖村”小学,更是给孩子们的成长插上了翅膀,不仅能走出大凉山,走向成都、上海、北京,更能憧憬美好的未来。


今昔对比的悬崖村


读完《悬崖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说:“阿克鸠射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生活与社会,以饱满的人性关怀与激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他的见闻、他的感动、他的思想,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透彻人心的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时代的气息。”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表示,“悬崖”在大自然里是一种峻险,在人生中是一种苦难或绝望的命运。然而在新时代的中国,一个遥远却令我们十分关切的大凉山彝族山村“悬崖村”,以其超凡的脱贫毅力和奋斗精神,实现了“一日跨千年”的奇迹。《悬崖村》是泪、是歌,更是壮美。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邓全伦 编辑:陈瑞霖 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