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

视频 | 楼顶利用为何成两难?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潘窈窈

2021-03-17 17:58

最近,家住杨浦区逸仙路的徐先生向看看新闻Knews记者反映,小区家旁边的楼顶足球场,每晚营业到九、十点,灯光亮、噪音大,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的生活。他多方投诉,却无法解决。近些年来,屋顶足球场越来越多,在丰富市民健身运动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的矛盾,有办法解决吗?来看记者的调查。



晚上八点半,家住逸仙路的徐先生,家中两个小孩已经睡下,而对面的楼顶足球场,激战正酣,不时传来的欢呼声,让他苦不堪言。

市民徐先生说,窗是不能开的,开窗的话,一声吼叫,几十个人一声吼叫,小朋友很容易被惊醒。

徐先生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自从2015年这个球场建成后,居民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他通过不少渠道进行投诉,但收效甚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前往这个楼顶足球场时,一场小型的足球赛正在进行。球员们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每周都会到这里来踢球,对上班一族而言,晚上是难得的运动时间。

球场管理方也是满腹苦水,他们选址在这里,也是因为此前这个楼顶就已经是一个网球场,球场的收益主要来自晚上来运动的固定客户。为了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他们也做了不少措施。

 "楼顶足球场"负责人文继勇介绍:“把所有的灯光从那一面,能够照到居民家里那一面,全部改造到这一面。而且我们营业时间从原先的10点钟,调到现在的9点钟。原来是6点到8点,8点到10点,现在是7点到9点,只有一场。”



但这样的调整并没有让徐先生他们满意,因为噪音扰民,他们反复投诉。那么,在楼顶空间改造之初,是否需要征得周边居民的同意,进行环评呢?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从杨浦区环保部门了解到,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体育场、体育管等都不在环评范围内,而对于人为噪声的监管,确实存在困难。

杨浦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胡炜表示:“像这类人为活动过程当中,产生的喧闹声,或者说是人为噪声。目前是没有法律法规做限制性规定。后续我们会在球场现场考虑设立,噪声的提示显示(设备),提醒场内人员。”



因为邻避矛盾无法调和,近几年杨浦区已经有三、四家紧挨着居民区的"楼顶足球场"被迫关停。前不久,静安区大融城2号楼的楼顶,原计划要建一个"楼顶足球场",可刚竖起一根根钢柱,就遭到了对面小区居民的强烈反对,只能暂停施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第13条

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

事实上,从2019年起,国务院出台文件,鼓励将屋顶、地下室等共建场所改造成体育设施。不少楼顶足球场应运而生,但随之而来的矛盾和争议也愈发突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董楠楠介绍:“虽然屋面的物理条件很合适,但从周围的社会环境来说不适合,我们还是会在整个的评估结果中,建议不要选取这样的屋面去进行开发利用。”



就以楼顶球场为例,上海也不乏运作良好、受到居民广泛欢迎的球场。比如,在军工路188号的园区内,这个五人制"楼顶足球场",深受下班族的欢迎。球场远离居民区,足球爱好者们可以尽情放飞。

踢球者小顾说:“我不会选择离居民区很近的楼顶足球场去踢球,因为怕打扰到居民的休息,我们踢的时候,会很激情,会很亢奋。”

球场的负责人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相比于地面足球场的建设,楼顶空间因为地面平坦,改造成本相对更低。

xpark运动基地总经理杭敏称:“对地面的处理,是比较昂贵的,比较花钱的,不是光铺了草坪,就可以做的,起码要把土地整得很平很平。”

专家也建议,"楼顶空间利用"需要分门别类,在改建之初就应想到与邻为善,改造措施要更精细化。比如:建立一个数据库,将楼顶空间进行分类,哪些楼顶可用于绿化建设,哪些楼顶可以用于体育场所建设。只有把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才能办得长久。

目前,逸仙路的这个楼顶球场,专门要求管理人员,对较大的欢呼声进行劝阻。

该"楼顶足球场"负责人文继勇表示:“以前我们管理员是在办公室,现在让他到现场来提醒,尽我们最大可能减少影响。”

对上海这样的高密度城市来说,建筑楼顶空间的利用,确实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如何精细化开发利用?如何做到既丰富城市的功能,平衡不同需求,又破解邻避效应,避免引发矛盾?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一道考题。我们也期待,类似楼顶球场这类形式的利用,也能尽快完善制度和管理,使"楼顶空间"实现功能多元化。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潘窈窈)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