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视频 | 《秦时明月》:解剖国产原创动画的“麻雀”样本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卉 张凯 实习记者 殷文茹

2018-04-11 14:47

小A戴着传感器,对着摄像头一番挤眉弄眼,吐着舌头,表情夸张。在另一个屏幕里,一位3D动画人物也跟着小A一起挤眉弄眼,面部表情“神同步”。


小A是一名动画制作人员,他并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演”动画。他“参演”的动画片系列名叫《秦时明月》,是首部国产大型3D武侠动画,2007年开始放映,目前已经完结了5部。从第五部开始,动画片采用了全身动态捕捉系统:在真人“演员”的运动关键部位设置追踪器,把人体的面部和躯干表情运动“复制”给动画人物,让他们的行动和表情看起来栩栩如生。



技术的创新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惟妙惟肖、纤毫毕现的人物形象,还有全真模拟的水体、多重细分的光影。一帧帧精美细腻的画面,乍看之下,甚至分不清它们究竟是动画还是真实的影像。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动画行业分析报告(2017)》,《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的月均覆盖人数达到428.1万人次,位居国产动画排行榜第一。《秦时明月》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温世仁原著小说。时间从秦始皇兼并六国开始,讲述了少年荆天明在与项少羽、高月等同伴的冒险过程中成长为盖世英雄的励志武侠故事。全剧主打“中国风”,融武侠、历史、奇幻于一体,时间跨度约30年,秦始皇、刘邦、韩信、高渐离、韩非子、湘夫人等数百位著名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相继登场。



近十年,动画市场上对于全年龄层观众的注意力掠夺战正在打响。 动画不再只是幼儿的专属品,数以亿计的20-29岁年轻用户,已成为了国产动画的主流消费人群。“95后”、“00后”的粉丝,是各动画公司争抢的重点。


《秦时明月》官网首页右下角角标注了“适龄年龄15岁以上”。制作公司不仅经常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还有一个特别的“吸粉”方法:邀请粉丝走进动画扮演角色。走进自己喜爱的动画,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脑洞”。可这个“脑洞”怎么实现呢?


原来,《秦时明月》会以部分粉丝的名字和形象建模来塑造剧中某个小角色,这些粉丝“化身”的角色可以和他们喜爱的动画人物互动。在第五部大结局中,主角之一的端木蓉在昏迷许久之后苏醒过来,第一个看到她醒过来的人名叫“海兮”。“海兮”是剧中未出现过的人物,她是一位已经因病去世的粉丝的网名。这位粉丝生前发的最后一个帖子,写的就是她希望看到端木蓉醒来。于是动画制作公司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她圆梦。



“粉丝对我们也有很多的批评和意见,我们也是通过听取粉丝的声音,时刻提醒我们自己,不忘初心”。《秦时明月》的总导演、杭州玄机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乐平说。  



沈乐平毕业于上海大学,从小就对文学、动画、影视等很感兴趣。1996年投身游戏动漫行业。2004年,沈乐平开始担任动画片导演和编剧,而当时国产动画市场并不景气。“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就像围墙外突然闯进来的冒失小孩。”沈乐平回忆。


从《秦时明月》诞生的2007年到现在,10年间中国动漫市场风云动荡、盛衰起伏。2011年,中国动画产量达到顶峰,生产总时长26.1万分钟,产量成为世界第一。在沈乐平看来,这一时期虽然产量极高,但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产量和质量不成正比。沈乐平把自己的公司称为“整个行业的幸存者”。“我们也是在行业迅速的迭代中不断打磨完善。”沈乐平说,“我们总相信这句话:千锤百炼,良工天成。”


从模仿到学习再到创新,近几年来,国产动画渐渐走出走出本土化特色的道路。随着用户群的成熟,国产动画商业模式也不断创新。现阶段,网络视频平台积极推出动画内容的用户付费模式,对于优质动画内容的购片意愿加强。动画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能放大IP价值,日益成为泛娱乐战略布局的重点。


现在,沈乐平已经在上海开设了分公司,工作重心也在上海,目前还计划在国内其他城市组建分公司。“我觉得国产动画的‘黄金时代’现在已经开始了。”沈乐平很有信心,“在未来3到5年内,它会达到一个更加繁荣的阶段,中国动画产业完全有能力赶超日本。”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卉 张凯 实习记者:殷文茹 编辑:曾小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