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央媒回访细看上海 聚焦城市管理垃圾分类等热点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洪焕铨

2019-08-29 18:40

从今天(8月29日)开始到8月31日三天,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记者和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广播电台及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本市媒体记者,在上海进行回访式蹲点调研采访。此次回访以“重温嘱托看变化”为主题,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社区服务、生活垃圾分类,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殷切嘱托,细看上海发展变化。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这是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工作时,对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快一年过去了,这绣花针的功夫练就得如何呢?




“新增绿地面积500多万平方米,完成116公里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4座跨江大桥、两岸388栋重要建筑、16座码头、近20公里岸线的景观照明新改建,魅力上海更添风情”;“20项进博会配套项目建设,50余条、180余公里道路路面整修完成,11条区区对接道路打通”;“1.02万条劣V类中小河道整治,拆除违法建筑5700多万平方米,验收通过149个无违建创建先进街镇,创建率达到66%”……这一个个不胜枚举的数字,便是本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城市面貌不断改善的缩影。




在今天上午的情况说明会上,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金晨向在场媒体记者们介绍:上海认真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初步实现了城市管理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这一年来,政府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重点推进“五违四必”区域环境整治、水环境治理、垃圾综合治理、交通组织、施工组织管理、地下空间和各类管线管理、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提升法治化水平、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等14项重点任务,分别嵌入到“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中,运用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精细化管理常态长效管理水平。下一步,将坚持高标准引领,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推进城市维护管理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绣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品牌,明显提高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还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会上,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表示:这一年来,上海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夯实“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行“全岗通”制度,建立服务群众事项跨岗位查询通用清单,健全为民服务制度,推行错时上班制度,完善局村委会工作例会,分片包块、联系群众、小区巡查制度。同时,优化服务居民空间布局,在街镇与居村之间的中间层积极营造睦邻空间、市民驿站、邻里汇、鼎治空间等社区公共空间,提供贴近居民生活的为老、健康、文体、法律、亲子、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等社区服务,满足全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据悉,作为全国率先探索推行社区政务服务集中受理的城市,目前已建设了287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分中心),汇集了公安、人社、民政、医保、卫健、住建、粮食、总工会、残联等12个部门的188个市民个人政务服务事项,年受理量超1000万人次。创新社会治理、做好为民服务,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新时代新征程,未来,本市也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持续努力探索符合上海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




垃圾分类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一项工作,2013年以来,先后作出7次指示批示,并且两次对上海提出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这句话就是习总书记去年到访时提出来的。这对上海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极大的精神鼓励。

今年2月20日,上海召开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吹响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冲锋号。自大会召开以来,尤其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施行后,全市上下积极行动,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一、二季度,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全国46个试点城市考核中,我市连续位列第一。




那么,第一名是如何拿下来的呢?“坚持党建引领,开展社区动员和党建联建,推动形成居(村)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多位一体”协同推进模式;市民群众垃圾分类的热情也很高涨,全市在册垃圾分类志愿者人数已达到20万余人,“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垃圾分类查询”已突破2000万人次,垃圾分类已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没有之一……”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在会上欣喜地向媒体记者介绍垃圾分类是如何在上海蔚然成风的。




据了解,截止今年7月,本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4400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了5倍;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8200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了110%;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低于17000吨/日,比2018年底减少了21%。两增一减,背后是上海垃圾分类实效的显著提升:今年4-6月,对照居住区垃圾分类“五有”要求,全市随机抽样检查4051个住宅小区,“宣传告知、设施配置”规范率达到68.6%,“五有”达标率达到32.3%。7月份,居住区源头分类实效进一步提高,“五有”达标率已突破80%。




当然,要改变几十年的习惯并非易事,绿容部门也高度关注群众呼声和社会关切,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针对“定时定点一刀切”“湿垃圾破袋难”等问题,制订了《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制度实施工作导则》,及时发布“工作提示”,大力推广“破袋神器”。按照“定点要坚持逐步推行,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要求,有温度地推进定时定点投放,鼓励有条件的居住区设置误时投放点。

一年过去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望下,垃圾分类已经真真切切地成为了申城的“新时尚”。“下一步,我们要打赢这场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持久战,向全体市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邓建平充满信心地表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洪焕铨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