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

视频 | 上博夏商周大展:二里头遗址讲述“最早的中国”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珏  周智敏

2022-07-30 08:54:32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系列文物展的首个特展,汇集了来自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20家文博单位,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



进入序厅,黄灰色块的墙面与三件夏商周代表性器物映入眼帘,这样的成列设计蕴含了特别的意义。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胡嘉麟介绍:“黄颜色的墙面,是模拟我们考古发现中的夯土,象征了夏商周三代宫殿的基址。而灰色的部分,考古学上讲就是窖藏的一种模拟,因为灰色的土是象征窖藏,考古人要在地上挖土的话,他会把很多的新土老土一起翻进去,大概就呈现一种比较灰色的状态。”

序厅、尾厅和主展区三部分,采用五种颜色分区。夏为木德尚青色,商为金德尚白色,周为火德尚赤色,秦为水德尚黑色。

“我们用的是五行的概念在里面。五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既是一种科学技术观念,它同时也是一种历史观。”胡嘉麟表示。



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网格纹鼎,商朝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鼎,东周洛阳城出土的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展现了三个时代不同的工艺与审美风格,也代表了三代文明进程与中原文化的延续。

胡嘉麟介绍:“从最开始的,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形制纹饰比较古朴,到了商代晚期的时候,它到达了青铜时代巅峰的铸造技术,整个器壁口沿非常厚重,纹饰非常精美华丽。到了东周时代,我们说青铜又到达了第二个高峰,就是它的金属表面装饰工艺就开始大量流行。”


何尊(非本次展览展品)


青铜鼎历来为国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铭文者,更用以称扬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特展取名为“宅兹中国”,来源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内壁底部的铭文,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


何尊铭文拓片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秦小丽表示:“‘宅兹中国’的意思,就是以此地为天下的中心来统领民众,那么首先就要有一个天下的中心,那么天下的中心是哪里?目前根据学术界的研究,就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所在地伊洛地区,它是开启了中原中心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为夏朝时期的一座都邑城址,是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探索夏商周王朝分界的关键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距今3800年到3500年。当时的中原形成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主任赵腾宇介绍:“在二里头遗址,我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中国最早的玉礼器群,以及我们说的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也就是宫城,和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城址,以及中国最早的道路系统等等一系列的中国之最,所以我们将二里头遗址称为‘最早的中国’。”


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除了建筑遗存,二里头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这件出土于二里头贵族墓葬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3700年左右,在其被发现之初,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它由2000多片绿松石组成,长约65厘米,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这说明“龙”在二里头时期,已经成为最高贵族阶层身份的象征。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张化锦介绍:“在出土的时候,绿松石龙形器静静地躺在墓主人的胸口部,大概是从右肩到左髋骨处,揽抱在怀里,我们看到这个一龙一铃的整体形象。这是《诗经》当中记载的一种祭祀场景,这件绿松石形器的墓主人,也被推测是宗教神职人员,也是掌管祭祀的巫师,身份地位极其崇高,可能仅次于帝王。”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


上海博物馆展厅里,一块兽面纹牌饰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加工精巧,丝丝入扣。

20世纪30年代,商代殷墟遗址发现了甲骨文,这些占卜使用过的牛骨和龟甲成为记录商代文字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从文字系统上来说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所记载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胡嘉麟表示,“甲骨文记录的是占卜的一些内容,但是青铜器的铭文记录的是你的家族的祖先。”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表示:“中国的文字从方块汉字中产生到现在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字形这个是不断的演变。一个方块汉字就有自己的含义,甚至有多重的含义,而且可以这个自由地组合出,可以说不可计数的各种词组,所以这个是中国的一个非常大的特色。”


妇好鸮尊


这件珍品“妇好鸮尊”,器身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两字。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站立的鸮鸟栩栩如生,器物表面饰有兽面纹、夔纹、蛇纹等,并以雷纹衬底。鸮是类猫头鹰的鸟类,在商代寓意着勇气。

秦小丽表示:“宗教信仰方面来说,我们可以看到青铜器上都有很多的饕餮纹,那么还有像一些青铜器做成动物的形象,显示了它在技术和工艺美术方面的一个非常高超的起因。那么到了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开始就是礼制化,实际上就是‘藏礼于器’、‘礼治天下’的价值观。”


新郑祭祀坑出土青铜器


这一组出土于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的青铜器,“九鼎八簋”,可以说是在青铜礼制中代表的最高等级的组合。

规范化制度化不仅仅是王朝统治体系礼制的表现,也是人和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规范礼仪。

秦小丽介绍:“到了西周中晚期开始,编钟这样的一些乐器也增加进来,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礼乐文化或者说礼乐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的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我们都叫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实际上就从这个时期开始了。”

夏商周时期,先进生产力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向中原地区汇聚,中原地区在吸收融合其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创造出更具规范化、制度化、更高层次的文明成果,同时向外辐射传播。在碰撞、交流与不断融合中,中华文明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表示:“实际上我们现在研究下来就是由于气候跟环境的变化,为什么这个核心要形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呢?因为在当时的气候环境条件下面,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最合适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最合适形成大片的农业区,那么这成为中华文明早期一个扎实的基础。”

“华夏族群是从多元发展到一体的这样的一个过程。那么中原文明就是一体化的实现者,也就是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这么一个时代的转变。”秦小丽说。

何以中国?不同的切入点和观察立场审视研究这个问题时,有着多元多维的不同阐述。博物馆里的这一件件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拥有着解答中华文明起源这个宏大命题的线索和佐证。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我们冠之以叫‘何以中国’,这个也是我们大博物馆计划的一个部分。这是一个系列,展现中国考古学的气派风格。”

葛剑雄表示:“何以中国,不仅要使大家了解中国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更重要的是要使大家了解中华文明是怎么发展到现在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它的根在什么地方,所以中国这个意思不仅仅这两个字的出点,实际上是要我们明确中华文明的核心,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珏 周智敏 摄像:吕心泉 李维潇)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