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视频|524名医生论文造假 是什么让医学界集体陷入丑闻?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黄艳琳

2017-04-26 00:18



近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肿瘤生物学》,宣布一次性撤回107篇来自中国的医学论文,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伪造虚假的同行评议。有媒体迅速曝光了涉及的中国医院名单和医生姓名,其中有不少三甲医院和知名医生,引发网友转发和追问“有你曾跪求过的名医吗?”



有网友认为这是“丢脸丢到国外去了”,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质疑,“所谓的同行评议造假和学术造假算一回事吗?”


其实,“同行评议”是决定论文能不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重要机制。一般而言,论文作者向期刊投稿后,期刊编辑会邀请具有专业知识、并与作者没有相关利益的学者来评议论文的价值和质量,主编在此基础上决定是不是接收论文。



这起事件中的《肿瘤生物学》规定,论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荐评审这篇论文的合适专家。但恰恰是这一规定,结果成为了第三方中介有机可趁的空子。钻空子的方法包括:提供假专家,或提供真专家、假邮箱。




同行评议造假很常见,国外也有


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医生表示发生这样的情况,他并不吃惊,“这种‘评审人信息’造假现象很常见。其实日本、韩国、美国也出现过,但是是个别的,而中国这次是大规模集中的,所以影响很大。”


连线嘉宾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医生


曾经担任过同行评议外审的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会长樊民胜教授表示,同行评议体系中确实存在“潜规则”,“如果让作者自己推荐由谁谁评审,实际上有走后门的嫌疑。”国外存在,但国外一旦发现处分非常严厉,也导致很少有人敢这样做。


不过,上海儿童医院副院长奚益群教授认为“可以让作者自己推荐,但是作为主办期刊社,应该要有能力去了解和鉴别作者推荐的评审人的业内知名度和资质情况,否则期刊社也就有自己的责任。”


科研变得功利 使一部分人铤而走险


事实上,核心论文一直是多数中国医生规避不掉的硬指标,并和很多现实的收益挂钩。比如要从初级职称升至中级职称,就要求医生必须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如果继续升至高级职称,那需要在国外SCI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论文,发表越多,加分越多,获得职称的胜算才越大。还有申请课题、申请博导硕导,论文都是重头戏。


樊教授表示,除了有虚假评议现象,有一些医生会为了赶上升职加薪的档期,和出版社“打招呼”,这里面就会牵涉进很多人情关系,也可能存在利益输送。



樊教授和张强医生都认为,一些相关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医生铤而走险,以违背诚信的方式来发表论文。“中国同行评议体系也才十多年,我们科研体制管理上存在漏洞,或者说指标制定不是非常科学。”


左起,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会长樊民胜教授、上海儿童医院院副院长奚益群教授


打破“论文至上” 临床和科研应有区分


对于这起集体造假事件,也有部分网友表示同情医生,"你要一个临床医生白天看病,晚上接着搞科研?这不是逼着造假吗?"


对此,樊教授解释,有的医生临床开刀很棒,但就是因为没有科研论文,一直不能晋升到主任或教授,的确是被“论文至上”给绊住了。


作为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副主委的奚益群教授就建议,对医务人员的评价体系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方向有不同的评价体系,“比如,从事临床实践为主的或者是从事科研为主的应该有所区别。对临床医生,论文和科研含量可以有所降低。否则我可能盖章解决了你个人问题,但是,一旦发现科研不诚信,最后损害的是整个集体的利益。”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