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客流断崖式下跌 “市通郊”巴士何去何从?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龚海韵 谢丹青 李恩蟾
2024-06-11 22:44:41
有不少市民反映,多条开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通郊”公交线路,最近几年线路班次日益减少,还有些线路站点的硬件也多年未有更新,显得有些破旧。在如今轨道交通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这些“市通郊”公交线路还有没有优化调整的可能性呢?
上午9点半左右,沪嘉线位于成都北路高架下的起点站,到站下客的人数还有那么几个,而过了午后,乘客数量骤减,到2点左右,等车的只有一两位乘客了。“现在班次也拉长了,原来是到新客站有两个车子,它现在并成一个车子了。”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连结市区和郊区的市通郊巴士线路上。淡水路上开往青浦的沪商、沪塘专线,中午时分等待发车的车辆上空无一人。柳林路寿宁路这个前往奉贤南桥“南申专线”的起点站,坐车的人同样寥寥无几。
为了方便郊区居民的出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通郊”巴士应运而生。但随着轨交线网的发展,郊区居民的日常出行越来越方便,对市通郊巴士的需求也开始断崖式下跌。像1989年开通的沪嘉线,是当时市区和嘉定通行的唯一快速途径。但在近五年里,这条线路客流几乎腰斩,运营方也根据实际情况对线路进行了并线。嘉定公交营运信息部副经理周冲介绍:“现在是逐渐减能,新客站嘉专线和沪嘉专线大概在2023年2月的时候实施了两线合并的营运,那么现在是投放5辆营运车。”
同样,随着2017年地铁17号线开通,沪商高速专线的客流也出现骤减,一年里客流最旺的时候,平均一班也就十来个人乘坐。而青浦巴士每天还是要投入三辆车、12名车组工作人员,来保障每天18个班次运营,成本压力不言而喻。“市民来回乘坐交通工具的选择变多了,我们发现在沪商高速专线淡水路长乐路那边的客流量是急剧下降的。”青浦巴士公司营运保障部经理付燕青坦言。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索性撤去这些“市通郊”巴士线路呢?记者发现,这类市通郊巴士的乘客主要是住在郊区的老年人群,比起换乘地铁的上下折腾,上车就有座的公交车更加友好。而这些线路在市区的站点,大多离三甲医院很近,老人看病很方便。“我们是从奉贤南桥上来的,因为去曙光医院看病,就是一部车能到。”“换乘地铁上上下下,我们年纪大了,吃不消,这个方便啊,一坐上去就到市中心了。”
市人大代表表示,尽管轨道交通四通八达,但是,公交系统作为市民出行兜底保障的功能依旧不容忽视。“现在六、七十岁的活力老人挤地铁没问题,那再过十年呢?那公交线路可能就有存在的价值了,应该说,这十年是地面公交认真梳理线网,去贴近市民生活,去服务他们的‘窗口期’。”市人大代表施政这样说。
目前,为了压缩运营成本、减少亏损,运营方只能通过缩线运营、减少班次等方式缓解眼前难题。而随着未来机场联络线、嘉闵线等市域铁路的开通,地面公交的市通郊线路客流也许还会进一步降低。
那么,保留线路的市通郊巴士有没有可能通过调整运营方式来主动造血呢?一些线路确实有这样的打算。比如沪商线就准备借17号线西延伸段开通的机会,将线路缩线,并结合青浦的文旅资源来定制化“盘活”。“计划从走高速调整到走地面,原先的覆盖功能没有改变,但可以途经商务区、文化景区以及新农村的示范点,在解决市民公交出行的同时,也带动青浦区的文化旅游。”付燕青介绍。
专家也建议,整体交通规划应该把这些跨市区和郊区的长线巴士纳入统筹考量,通过线路优化和财政补贴,发挥好它们的托底功能。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良指出:“把市区和郊区连通的一些线路,纳入到整个上海城市的交通规划体系里边,然后在财政补贴等方面,能够尽量做到全市各区统一起来,来避免因各区财政情况不一而形成差异。”
目前,全市“市通郊”公交线路共有153条。市交通委表示,他们将对其中部分线路再次梳理研究,在轨道交通成网的背景下,聚焦公交与轨道交通“一张网”建设,结合线路客流等因素,做好优化调整,通过统筹规划、精准定位,更好服务市民的出行需求。
编辑: | 尤颖慧 |
摄像: | 汪鑫 王思远 金狄 唐晓蒙 |
责编: | 顾怡玫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