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说不尽一条江西中路

时讯

看看新闻

2016-02-16 10:30

江西中路,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南苏州路,清咸丰五年(1855年)修筑。


当年,随着外滩一带洋行的陆续入驻,江边几条连接码头的纤道,相继铺上碎石改成了能通马车的马路,江西路就是上海开埠后建成的最早的马路之一。


清代江西路上挖沟筑路的情景,看两边还是低矮的洋行


成路之后,路旁有一座非常气派的教堂,一度被人称为“教会路”,又名“教堂街”。直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工部局重新为上海各马路命名,以江西省名,命名了这条马路。



老教堂的故事


漫步江西中路,你看到的最漂亮的建筑就是一座老教堂,它就是1866年由当时上海唯一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凯德纳设计的“圣三一教堂”。


圣三一教堂今貌


租界从黄浦江一线发端,聚集了最早越洋而来的外国冒险家们,有洋人就有宗教活动,最早造的教堂,当然是离与黄浦江只一肩之隔的区域内。


圣三一教堂的正面,面临江西路、北面面临“二马路”九江路,南面面临“三马路”汉口路,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隔着汉口路的,便是昔日的工部局大厦,又因此,有很多名人曾履足这里。


教堂完工于1869年,室内外均为清水红砖墙面,所以又被俗称为“红礼拜堂”——当年的落成典礼,盛况空前。教堂初建时仅有教堂主体,后于1893年加建一座钟楼,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


教堂落成典礼



钱庄街



和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宁波路一样,江西路在从清末开始就是上海重要的“钱庄街”。


上海滩的钱庄业发轫于乾隆年间,早期主要在南市,现在的豫园内院,就是当年的“钱业公所”。


曾经的江西路钱庄街


开埠后贸易激增,尽管后来已有了新式金融机构、银行,但是,钱庄依然在这座远东大城市里顽强地生存着,并且逐步北移租界,外滩背面的几条马路,自然就成了银行、钱庄、信托公司林立的金融街,而江西路更是钱庄驻扎的大本营,这条马路也一度被称为“钱庄街”。



洋行、银行林立



除了钱庄外,江西路靠近外滩这一带的办公楼里,最初聚集了大量洋行、公司,其中较出名的一家就是德国人的“礼和洋行”。


礼和大楼

江西路一带的洋行


礼和洋行,远东最著名的德资企业,是德商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洋行之一。


1877年进入上海后,贸易量激增,礼和洋行便将总公司迁入了上海。


这栋“礼和大楼”始建时,就位于如今的江西路255号、九江路路口。大楼高三层,以天然石料和红砖建造而成。解放后,该大楼曾为黄浦旅社,今底层为中国移动通信九江路营业厅。


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礼和洋行的产业转入和该洋行关系密切的印度贸易行——八巴利洋行。


到了1927年,本来在天津路的新华商业储蓄银行,租下了该楼底层的部分,这栋大楼从此开启了另一段,名为“新华银行大楼”的历史。


新华银行大楼

新华信托储蓄银行


新华商业储蓄银行,原名新华储蓄银行,是中国、交通银行联合成立的、中国最早的以有奖储蓄吸纳民资的银行。


1931年,交通银行改组该行,并将总行从北京迁到了上海。


当年,这家银行在上海银钱业内属于比较有朝气和活力的一家,他们在要求员工视银行为家的同时,还会增加员工福利,对工作满20年的老职工,赠送“欧米笳”金表,对于优秀员工,资助出国深造或考察。


除了洋行外,在江西路上还有一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完全由私人资本控制的银行机构、浙江兴业银行。


发起人是浙江南浔刘家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刘锦藻,以及一些南浔丝商,1907年,他们共同集资100万股,发起创办了这家银行。


浙江兴业银行大楼

原浙江兴业银行


1914年,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从杭州迁到上海后,开始在北京路、江西路口建造“浙兴大楼”。


兴业银行的大楼在众多的大楼中也并不算出众,但是,该行的存款额,却是迅速上升为上海商业银行之首。


此外,该行还参与了上海的房地产投资,建成今溧阳路的浙兴里、山阴路的兴业里。


江西中路200号近福州路口,曾经是上海市青年宫,现在是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历史上,这里曾是著名的“金城银行”大楼。


自1897年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设立后,上海的华资银行逐渐增多,而且大都集中在外滩附近,“金城银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华商金融的祥瑞之地

1924年,公司在江西路东侧、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对面,兴建大楼,并于1926年1月底落成。36年后,这里更是成为了金城银行的总部所在。


金城银行全景


当时,这座建筑是上海华商银行中最为华贵的一座:采用庄重对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入口两侧为希腊多立克柱,上部三角形梁上雕刻该行标志龙、凤、斧头图案。大楼外墙用苏州金山石砌筑,内部装修则使用意大利大理石。


1956年,这座建筑改为上海市青年宫。1974年,青年宫迁往大世界,此处即改为“江西中路200号招待所”。直到1986年,交通银行上海分行进驻,这里才恢复了金融功能。



“德律风”



说起上海电话局,老上海还是会脱口而出“江西路电话局”,尽快电话局的概念早已退出了历史,现在都统一改叫“中国电信”。


这的确是有历史渊源的。上海人的洋泾浜里,把电话叫成“德律风”;而最早的“德律风”公司,就出现在江西路上。


1908年,由新瑞和洋行设计的6层歌特式大楼、德律风电话公司出现在江西路。建国后,这栋楼便被改为大家熟悉的“上海电话局大楼”。


1908年江西路电话大楼


20世纪初上海德律风公司开设的报时服务台


翻翻历史,上海出现第一家电话公司,距电话发明只有6年,只比世界上第一家电话公司晚了4年;不仅如此,这栋大楼是当时上海滩最高的大厦之一,也是上海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更有意思的是,公司里出现了当时最早的女职员。


1932年上海第一个电话查号台


可见,上海在历史上始终得风气之先,绝对不是吹的;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开埠后的近代历史以及上一代来自江浙的移民,塑造了上海的城市文化,而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上海的第二次文化变迁,是向好,还是向坏,历史自有公断。


永和实业公司门市部

有金融业的繁荣,就有小商品等下游市场的兴旺,在江西路靠近九江路一带,当年还有大量中小店铺,“永和实业公司门市部”就是其中一家。


永和实业公司门市部


这个名字,老上海都不会陌生,从牙粉盒到化妆盒,从化妆品到香皂等轻工用品,尤其是“永”字牌的橡胶皮球,30年代行销全国,历久不衰。


解放后,“永和实业公司”先后并入建华橡胶厂、中央橡胶厂。1966年,该厂正式改名为“国营上海橡胶制品三厂”。



从工部局大厦到市政府



▼这张照片,记录了1949年10月2日,上海人民在江西路上海市政府,举行国旗升旗典礼。



对的,当年的市政府并不在外滩,而这栋楼过去就是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大楼。


1854年7月11日,工部局成立后,就在今天福州路邻近外滩的背阴处,动工兴建新楼——2栋2层的英国式样建筑。


原工部局大厦


1914年初,工部局在江西中路西侧、福州路以北、汉口路以南的部分原址,建造新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文艺复兴式样,浑然一体。


1922年,大楼竣工。当时大厦内有400多个办公室,内设万国商团的风雨操场,是当时在规模、用料和设备上,堪称“上海之最”的建筑。


1943年,租界收回后,这里先后作为汪伪、国民政府的市政府大楼;解放后,这里也一度成为新市政府大楼,直到1956年,市府迁往外滩。 



老沙逊的痕迹



近代上海的痕迹,尤其在外滩附近,有不少和一个人名有关,这就是犹太商人、老沙逊。


江西路也不例外。在今天江西中路、福州路的转角,现在仍看到两座挺拔的大厦,那就是1935年建造的“都城饭店”和“汉弥尔顿大厦”。


汉弥尔顿大厦与都城饭店


1929年,沙逊创办了金融机构“汉弥尔顿股份有限公司”,并建造了高9层的同名大厦。由公和洋行设计,大楼仿美国近现代派的高层建筑,线条清晰。


解放后,这幢大楼被政府赎买,改名为“福州大楼”,也是企业租用的办公楼。


位于江西中路180号的都城饭店,同样由公和洋行为沙逊集团设计所建。


高有15层,有房间100多间,客房内装饰华丽,设备齐全,附设一座舞厅。因为沙逊集团逐步将资产移往香港,饭店经营困难,上海解放后由政府作价收买,1964年改名“新城饭店”。


如今的新城饭店



消失的“中央商场”




“中央商场”,曾经上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如今却很令人担心,今后一代上海人,是否还记得这段历史。


对笔者这代人来说,“中央商场”四个字意味着便宜货、实惠货、这里的商品几乎涵盖了家里的所需(除了食品);意味着修锅子、热水瓶等家用物品的高人,都聚集在那里;甚至连小时候路边买的鸡蛋饼,也会打上“中央商场”的旗号,而且卖的就是比别家的贵不少。


中央商场的来历

民国中央大楼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位于今南京东路、四川中路、九江路、江西中路圈内一块原属于屈臣氏公司、八巴利洋行等公司的房地产,被英商新康洋行和中国中央银行购买,建成新康大楼和美伦大楼、华侨大楼。


大楼之间,又新辟了两条马路:沙市一路、二路。大楼底层全部出租给商店。有商人将四川路、南京路转角底层,建为室内市场,取名“中央市场”。


1941年,日军进入租界后,大批摊贩进入该区域沿街设摊;抗战胜利后,美军大批军用剩余物资大多委托这个市场销售,“中央商场”迅速成为闻名上海的小商品市场。


上海人喜欢中央商场,缘于持家的精明。


这里的商品,几乎囊括了家庭所必须的日用品;又由于这里的商品都有些许几乎不影响使用的瑕疵,因此被统称为处理商品、等外品、出口转内销,从棉毛衫裤到锅碗盆瓢,从灯泡开关到五金配件,应有尽有,价钱几乎可以便宜到原价的一半以上。


没改造前中央商场


作为黄浦区“十三五”重点项目——原中央商场地块保护项目、“外滩·中央”在这个月初,就正式发出了招商信息。


未来这里将变身商业和时尚的“秀场”,而“中央商场”四个字的内涵和气质,也将随着这栋大楼定位的变换,而消失在上海的历史变迁中……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