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视频 | 192小时814张照片!他用影像记录坠机救援现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敖德芳  符雅  王则斌

2022-03-31 17:46:38

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主任朱涛在3月31日举行的“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第十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事故发生后,全体应急处置指挥人员和现场搜救人员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7天完成两部黑匣子搜寻,8天完成全部遇难旅客的身份鉴定和DNA检测比对工作。目前,指挥部的主要搜救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在事故搜救现场,广西桂林市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政府专职队员黄结用镜头记录下救援现场的点滴,192个小时,814张照片,是救援人员与时间赛跑的生命纪实。以下是他对看看新闻Knews记者的讲述:


连日天来,东航MU5735时刻牵动着人们的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救援努力。从中央到地方,一场紧急救援迅即展开——   3月21日下午4时39分,接到广西消防救援总队跨区域增援命令,桂林市消防救援支队第一时间集结,由支队长黎少林带队,组成20辆消防车、120名消防救援人员、3条搜救犬的救援队伍前往梧州市藤县莫埌村增援,我随队出发,8天来,我用镜头记录下救援现场的点滴,192个小时814张照片,成为我从事宣传工作多年来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8天,恍若隔世


“遍地都是残骸,不敢拉近拍,也没敢乱看。”我是最快增援到达这里的拍摄者之一。21日下午4时39分,接到广西消防救援总队跨区域增援命令,桂林市消防救援支队第一时间集结。那天不是我值班,但当我在网上看到这则消息时,曾经作为一名记者的直觉告诉我:一定要去现场;警报声拉响的那一刻,我本能地冲进办公室拿起装备,没有所谓的主动请缨,来不及收捡个人物品,装上相机、笔记本电脑、探照灯,套上我的摄影背心,踏着一双水鞋,就跟随着队伍,直奔梧州藤县莫埌村。


8天下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4个小时,穿上防护服就尽量不吃不喝。别人嘴里的“玩命”,不只是尽一名消防员的职业本分,更是曾经身为一名记者心底潜藏的那份传媒人精神,我希望通过镜头拍下每一个珍贵画面,记录一次生命纪实。因为核心区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付出了太多。



暴雨,泥泞不堪


道路,根本就没有道路。淤泥又稠又重,夹杂着积水,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能承受重量的泥面,一脚下去,可能就完全陷进去了。很多残骸散落在以核心区为中心半径5公里甚至更远的范围,为了确保搜索无遗漏,队员们相互之间以1米为距进行拉网式排查。现场地形复杂,灌木丛生,稍有不慎就会一脚踩空,滑落山崖。在这种情况下,每前进一步都尤为艰难。但搜救人员不仅要保证一步步前进,还要一寸寸翻找淤泥,在乱草和杂物中搜检,过程异常艰辛。


灌木丛太多刺,没法避开,每天爬上爬下拍摄救援现场,8天下来,我浑身都是划伤,不过都是轻伤。搜救现场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可以进出,大型救援设备根本无法进入,很多消防救援设备都是队员们一路肩挑手抬运送到现场的。白天,我与所有救援人员共进退,身穿防护服、戴上N95口罩,爬最陡峭的山坡,走最泥泞的道路,穿最荆棘的山林,用一部手机、一台相机记录下了搜救人员争分夺秒的身影。晚上,我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编辑着每一张照片、每一个身影、每一个文字,虽然每天都是忙到凌晨2点甚至更晚,但,第二天6点半我们准时集合,一次又一次地出发。



肃穆,门前默哀


每天清晨,当集合哨声响起,我们又踏进了搜救的山林,铁门。蓝色的铁门上贴着“严谨 科学 有序开展搜救 人民至上 尊重生命”的标语。“立定,向前对正、间隔一米、立正、脱帽”,随着指挥员黎少林支队长口令下,“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戴帽,前进,继续搜救”。这是我们每天在进入核心区前,必须做的一件事,支队长说,每天默哀不单单是仪式,更是对遇难者的尊重。我们深怕打扰他们的沉眠,但是每天我们都要在这片山林搜救,所以我的镜头不能推太近,这,也是一种尊重。


这些天,在场的所有人都连续奋战在暴雨中、暴晒下,翻山越岭,争分夺秒。努力着,挣扎着,焦灼着,大雨瓢泼路途泥泞,我们一身泥土,穷尽所能,不放弃任何看似渺茫的希望,不留下任何痛苦余生的遗憾,漫山遍野没有灯火,我们借着微光匍匐前进。在过去的192个小时中我记录的814张照片,不仅仅是814个瞬间,更是救援人员与时间赛跑的生命纪实。


君埋山涧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青山常在,细水长流,愿往后的每一次出发,都起落安妥。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敖德芳 符雅 王则斌 通讯员 黄结)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