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4″

视频 | 记者见闻:优化营商环境,从“找茬”再出发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吴骥

2020-01-18 20:14:04

营商环境是今年两会上的一个热词,2019年上海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400多家,怎样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其中,不少人直指已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相关举措,不客气地"挑刺""找茬"。这些举动背后是一份殷切的期望:新的一年,商事制度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让企业收获更大的实惠。



市人大代表王文其在今年的两会上关注的是企业开业最后一公里。他指出,目前给予新设企业的政策便利往往集中在注册环节,但拿到执照并不等于能开业。现实中,许可证比执照难办得多。

市人大代表、森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其表示:“ 拿到执照不是最后一步,所有的包括税务等方方面面都要跟上去,让企业拿到执照就能开张,这是我们政府还有好多相配套部门要去协调的事情。”



对此,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回应:降低企业准入准营的制度门槛,将是今年的重点课题。例如,针对一些餐饮企业的现场核查,部分区正在探索实施评审承诺制度,证照同发,允许先开业、后核查。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称:“如何让企业更加快地实现准营,改变原来的一个‘准入快、准营慢’的这样一个瓶颈,这个方面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



而来自市场监管部门的周伟代表则表示,监管部门要做到无事不扰,实施信用、风险、动态监管。

市人大代表、杨浦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伟介绍:“把原来服务于监管之中,我们调整为监管于服务之中,把服务放在前面,最大可能对企业干扰最小化,我们执法成本最优化 。”

市人大代表韩若冰则针对跨区域经营中一些常见困扰,呼吁推动上海与长三角以及国家层面,在市场准入等领域更深度的互通互认。



市人大代表、上海柔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若冰表示:“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在中央(国家)市场管理(总)局申请了一个商号叫某某公司,我再申请一个叫上海某某公司,这样的话在上海要重新申请。”

这样的声音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兼职副主席樊芸介绍:“接下来我觉得上海的营商环境,更重要的是如何探索,中央和地方上协同一体化、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探索,才能进一步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吴骥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