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

视频 | 叙利亚战火:化武疑云背后美英法的小心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孙晓旻

2018-04-14 20:14

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以化武袭击为由,对叙利亚动武。

事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12年,时任美国总统 奥巴马/为叙利亚战事划下"红线",警告称,一旦叙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美国就将采取军事干预。

次年8月,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东郊疑似遭到含有沙林毒气的火箭弹袭击,叙反对派指责是政府军所为,美方动武"箭在弦上"。

千钧一发之际,俄罗斯提出"化武换和平"的方案,即叙利亚政府交出化学武器,美国则暂停动武计划。当时的这场政治博弈,也被称为"最后一分钟外交"。


不过,奥巴马没有射出的这支"箭",特朗普接了手。2017年4月4日,叙利亚 伊德利卜省一座小镇,发生疑似化武袭击事件。以此为借口,上任仅仅两个月的特朗普,就下令美军向叙政府军一处空军基地发射了59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这也是美国对叙利亚发动的首次精准打击。


相似的场景,如今再度上演,但"化武袭击"这个理由,仍旧遭到不少质疑。首先,此次动武的时机十分微妙。联合国禁化武器组织的调查团,定于今天进入杜马镇,对疑似化武袭击展开调查。真相尚无定论,美英法三国就急于动手,不免引发猜测。其次,所谓"化武袭击"视频的真实性,也难以确认。俄罗斯、伊朗和叙利亚等多次表示,视频是摆拍的。

所谓"一次性""精准打击",顾名思义,战局有限。"雷声大雨点小",文字游戏背后,是美、英、法三国对各自现实和战略利益的盘算。


首先,英国。在俄前情报人员"中毒"事件和由脱欧引发的"信任危机"当口,首相特雷莎•梅始毫无疑问,会顺势而为,借此提升影响力,同时加强英美同盟关系。


其次,法国。对内,马克龙政府日前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计划,引发多轮大罢工,内部政治压力不言而喻。此外,自马克龙上台后,法国外交重回传统目标,即谋求独立自主和确保自身的世界大国地位。此时出手,也能彰显法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为其地中海战略、构建地缘势力范围探路和布局。



最后,美国。站在回应"化武袭击"的制高点上,展示美国意志和实力,同时阻止巴沙尔政府的军事势头,为美国的全球发言权赚取筹码。

第二,遏制伊朗。根据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特朗普政府在中东的一大诉求是优先遏制伊朗。叙内战中,伊朗向同属什叶派的阿萨德政府给予坚定支持,美国担心,伊朗趁机做大地区势力,威胁其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利益。


第三,特朗普最现实的一层考量,还在于转移国内政治压力。11月中期选举近在眼前,但"通俄门"等纷扰缠身。特朗普的民意支持,一向维系于他强硬敢为的实干形象,为了巩固票仓,在国内"吃瘪"后转向国外,自然成了不二选择。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孙晓旻 编辑:陈砚青 傅群)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