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

视频 | 揭秘上海地铁的“创新密码”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许多

2019-01-02 13:54

凌晨0点28分,工作日最后一班2号线列车回库。随着延时运营常态化,一到周末,列车回库时间要到凌晨一点半。留给车辆和线路的维修检查时间只有不到三个小时。每一个深夜,都是忙碌与压力共存,不过改变正在发生。



一套新的智慧维修系统正投入使用。每天,行驶的列车产生的数据,实时传到总控系统,如果出现异常,报警就会被记录,这大大降低了夜间检修的压力。

上海地铁维保公司通号分公司设备管理部副经理陆鑫源:“这十几年来累积的一些故障数和故障案例已经汇聚到它的专家系统里面,一旦发生故障,它会自动进行分析。”

清晨4点35分,2号线线路检测列车从龙阳路车库驶出,五分钟之后,第一班载客列车出库,上海开始醒来,逐渐进入繁忙的早高峰。



在已开通的十五条地铁线路中,2017年有接近半数的线路在工作日高峰超过运能上限,每一列车的运行都必须争分夺秒。

10号线列车的终点调头车站。无需司机手动,列车自动完成了整个调头的过程。

地铁10号线工作人员陈均:“ 以前折返作业基本需要两个人到三个人,现在这个设备完全是信号触发的,它比既有线路的折返时间能缩短两分钟左右。”

临近发车时间,列车自动唤醒,自主检查,自动出库。目前,已建成的10号线和正在建的14、15、18号线都完全按照无人自动驾驶设计修建。



技术的创新,不仅运用在地铁的日常运维中,也体现在新线的建设中。14号线静安寺站项目,要从地底穿过上海最繁忙的中心区域。

地铁14号线静安寺站项目经理吴东鹏: “正前方就是我们的静安寺,旁边是久光百货、芮欧百货,如果采用常规的明挖,延安路方向的七车道要减到三到四根车道,所以对整个交通的流量有非常大的影响。”

不能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供应,不能大面积的阻塞交通。14号线建设者要尝试软土环境下,暗挖地铁站施工的全新方法。

这个重约五十吨的钢结构大家伙,就是未来14号线静安寺站的站厅基础部件。



地铁14号线项目总工程师马忠政:“第一次采用这种顶管法施工主体车站是一个创新,进入新世纪我们就开始立项研究这样的题目了。”

顶管将悄无声息地从最繁忙的延安路下方穿过。

地铁14号线静安寺站项目经理吴东鹏:“研究(第一节)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是经验的摸索,经历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

高精度的施工要求,背后是一套创新的施工设计和管理技术,在刚通车不久的17号线,被业内称为BIM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鸿: “在这个虚拟环境当中,实际他感受到的和我们真实的车站一样,这个吊顶里面所有的风管、电缆、水管在这个模型当中都有的。”



17号线BIM技术成功应用之后,五本企业级的应用标准产生,随后被应用到正在建设的14号线、15号线、18号线。从建设到运维,用技术创新,保障全生命流程的精细化与标准化管理,上海地铁正在走出一条先行先试之路。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葛世平:“对技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这些新的要求,我觉得这是专业人员和管理者的使命。”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许多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