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视频 | 40年·瞬间38:已经出土兵马俑的坑为啥又埋了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峥 唐熙 夏鑫

2018-12-16 19:27

1974年,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几个破碎的陶俑,经考古人员发掘发现,秦始皇陵三个陪葬坑共出土数千件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9年10月1日,在遗址上建设的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9年7月11日,地点位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发掘现场,当时距离博物馆开馆还有不到三个月。大家从照片里可以看到,现场的发掘人员并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此之前,为了加快发掘速度,这里也曾是一片热火朝天,但由于当时我国专业考古人员有限,带来重重隐患,引起了中央高层以及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和干预,发掘工作被一度叫停。除一号坑东段,也就是照片下方的五个坑之外,其余22个坑全部回填。这件事让大家逐渐意识到,文物保护比文物发掘更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兵马俑博物馆一直延续了边发掘、边展出的模式。



2014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个名为"真彩色彩"的展览,打破了人们对兵马俑的刻板印象。大家发现,原来这些国宝的真身并不是青灰色的。

其实,刚出土时的兵马俑本身是有颜色的,但在出土之后,漆皮因快速失水,很快剥落,人们在惊叹之余,连拍照片的时间都没有。留住色彩,成了困扰文保人员多年的难点。



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内外文保工作的交流日渐频繁。1987年,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投资200万元,与陕西省文物局,以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在秦俑彩绘研究和保护上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者成功研发出两套保护方法,对秦俑彩绘进行加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告诉看看新闻记者,文保人员用聚乙二醇来抓住水分,不让水分迅速散失掉,使得漆皮处在高湿的一个微环境,稳定性得以保持。之后,文保人员使用加固剂,让色彩永久地贴服在陶表面。这种保护类型在难度上是最高的。



得益于色彩保护技术的进步,中国考古工作者还首次在兵马俑彩绘中,发现了人工合成的蓝色和紫色硅酸铜钡,它们也被称为"中国蓝"和"中国紫"。这一发现,将中国人工合成颜料的历史从汉代推前到了秦朝。

据夏寅介绍,通对"中国蓝"和"中国紫"进行分析,可以获知很多古代信息,包括当时的科技发展,劳动力组织等,这其实也是发掘了文物内部的深度内涵。



以秦兵马俑为代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成就卓著。

在法制建设方面,以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为核心,我国出台了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不仅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也为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依据。

多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先后配合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开展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近年来,文物工作积极配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全力支持配合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等重大建设。此外,文保工作还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相结合,实施古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程。

在文保工作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有丰富文保经验的陕西,也逐渐将文保技术和理念推及全国,走向世界。



1989年,陕西省文保中心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化的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刚毕业不久的杨秋颍,就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较早一批文保工作者。

2017年,历经十年修复,始建于西晋末年,拥有268处的国保建筑群落福州三坊七巷建筑群文保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大量缺失的屋檐下古壁画得到抢救性保护,这项工程也因此获得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杨秋颖正是这一项目方案制定和具体实施的文保专家。她告诉看看记者,他们通过科学手段去保护每一个残块,再把它们当做研究课题,通过它的一些图案、纹饰,去解读当初的内容。

不仅仅是三坊七巷,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还承担了隋炀帝萧后冠,水陆庵彩绘泥塑,公输堂木雕彩绘,蒙古国博格达汉宫,缅甸蒲甘金字塔等众多国内国际文物保护,让它们重放光辉。



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文保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将这些珍贵的国宝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的魅力传遍全球。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峥 唐熙 夏鑫 图片编辑:梁玮 视频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