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视频 | 低门槛高收入?0基础写短剧是优质副业还是套路

求证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3-01 07:55

今年春节,一部《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横扫全网成为“爆款”,其出品方一个寒假“靠2部短剧收入过亿”的话题也随之登上热搜。据统计,这种新兴的网络微短剧今年春节又迎市场新高,单日消耗量最高破亿;而和观剧气氛同步“炒”热的,还有社交媒体上的大量招募信息,似乎做短剧是一份轻松好赚的副业,“泼天富贵”只等你接。究竟怎么个接法?



我们在某社交平台检索到,近30天内就新增了160余条短剧收稿广告,除了少数几个主流平台编辑以外,发布来源五花八门;此外,还有大量语焉不详、说是“带你做短剧”的招募令,点开主页一看满屏都是不重样的“风口”和“副业”。

我们试着私信报名,通过公众号被引进了一个微信群,当晚就有导师开起了直播课,不过,讲课内容却和短剧创作毫无关系,而是发视频、刷流量的心得。



原来,这些团队干的是“推流分销”的活:具体来说,就是搬运爆款、反复投放,靠着刷数据赚取佣金。然而实际上,所谓的“10万+流量”“三天出单”少有兑现,而最初的广告发布者没几天就销号跑路,社交平台上的引流群也是一散了之。



另一边,一些声称提供“免费剧本培训”和“内部收稿渠道”的广告,则是打出了爱奇艺等大平台的旗号,乍看很有吸引力。扫码加上“导师”后,我们被拉进了某“AI写作训练营”,导师自称他们是爱奇艺旗下的教育机构,报名学习就有机会 成为爱奇艺的宣推文案创作人员——且慢,这样的卖课“割韭菜”套路 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查询发现,这家企业此前就曾多次被曝光同样的“兼职骗局”,旗下的AI绘画、配音等课程共收到数百条以“虚假宣传”为主的投诉,而爱奇艺官方并不承认该机构,广告里信誓旦旦的“变现路径”,自然也经不起追问。



相比于推流分销和导师卖课,那些专注剧本、收稿审稿的网络编辑是不是更靠谱?事实上,也是鱼龙混杂。业内人士介绍,第三方买卖个人编剧及工作室的短剧项目现在已不是主流,除了正规平台的官方收稿渠道以外,很多自称的短剧制作方,名为收稿,实则“骗稿”。

业内编剧介绍:“他们就是那种二道贩子,然后假装审稿编辑,把你的这些稿件转手投向大的平台或者是专业的短剧制作公司,拿走大头的收益,然后给到你很少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就是开始玩消失的,拿你的稿件跟那个大公司进行了一个合作,进行一个二次的修改,这种的话作者是没有任何保障的。因为很多非专业编剧的话,他自己没有一定的版权保护意识。当然也有那种,小平台不正规平台,他们拿到你的稿件之后,根据你的稿件二次改编,然后上线,这个的话你完全就是没有证据。”

业内导演张路权表示:因为这个市场太火热了,所谓就是三教九流的人,全都进入这个市场里面,能骗的骗,能坑的坑或是一本儿卖多家,然后抄袭等问题,后来平台为了规避这些硬伤,多家平台就是早都已经着手自己组建这个编审团队,同时也面向社会广收这个原创的作品,收上来之后,自己内部研发修改,然后形成自我的供应链来供给制作团队出精品剧,现在大多都是平台原创为主。



短剧越看越上头,想要入局分一杯羹却没那么容易,缺乏优势的业余选手盲目跟进更是容易吃亏。

事实上,即使成功签约“上岸”,短剧这碗饭吃起来也并不轻松。在市场繁荣、付费率随着受众年轻化而节节走高的另一面,竞争之激烈可谓“一人出头万人陪跑”,不少从业者承担着追热点、“卷精品”的压力,一夜暴富更是几无可能。

既然短剧并非“低门槛高收入”,这类鼓吹与偏见为何能够大行其道?部分粗制滥造、内容低俗却流量高涨的短剧难辞其咎。针对新市场发展初期的此类乱象,政策监管自2022年以来 也一再加码,行业规范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晰。



专家介绍,以“带你创作”为旗号的坑蒙拐骗,既是新市场、新文艺发展初期普遍萌生的乱象,也利用了短剧本身“接地气”的特点,切中了相当一部分用户参与内容创作的心理需求。对此,还需重视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优势,保护并鼓励用户真正成为创作者,而非“风口”之下的“韭菜”。

上师大人文与传播副教授赵宜表示,微短剧它真正的特点并不在于入行门槛低,而是在于它的传播和它的生产它的创意都是面向受众,在未来的比如说我们的一些基金和创投当中,我们都可以尽可能地去保护这样的一种创意来源。


编辑: 范燕菲
责编: 刘佳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