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从文化码头到创新源头 国际艺术节走过20年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书馨
2018-10-23 19:09:37
每逢金秋十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举办,都让申城成为名家汇聚、名团云集的艺术之城,20年来,国际艺术节越办越红火,作为一大节庆文化品牌,它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展现着上海的创新力、创造力。
在柴可夫斯基唯美悲怆的音乐中,白天鹅在黑天鹅群的环绕下,翩然起舞。上周,享誉世界的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建团70年来首度到访中国内地,带来了“美国芭蕾之父”乔治·巴兰钦的《小夜曲》、《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独幕舞剧《天鹅湖》三部代表作。连续四天五场演出,为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打响头炮。
此前,世界公认的六大芭蕾舞学派、以及歌剧、交响等领域的顶级名团,大多都曾作为当年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亮相上海大剧院。而随着市场成熟度、观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如今,在引入节目时,艺术节也有了更多主导权。
纽约城市芭蕾舞团代理艺术指导乔纳森·斯塔福德:“这次双方协商的,他们想要什么作品,我们觉得哪些作品可以代表我们舞团,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访华,所以我们共同选定了舞团创立者、20世纪编舞大师乔治·巴兰钦的三部作品。”
为了把最好的项目带到上海观众面前,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刚刚开幕的时候,更多的是要邀请大牌、邀请经典剧目来,现如今已经过20年的发展,上海大剧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剧院特有的定位和艺术品位。
不过,上海国际艺术节并不只是一个外来演出的大码头,许多优秀的原创作品也以此为发源地,将中国故事娓娓道来。
从第二届至今,舞蹈家杨丽萍主演的舞剧《雀之灵》《藏谜》《孔雀》都曾受邀亮相。2015年,总导演杨丽萍带来委约作品《十面埋伏》惊艳四座,并顺利走向了国际市场。
此次,上海国际艺术节再次委约杨丽萍,根据斯特拉文斯基一百多年前的音乐先锋之作,创造具有东方色彩《春之祭》,收获了一致好评。舞蹈家杨丽萍解释道,整个作品是以东方人的生命哲学来诠释的这样一个外国题材。
在近年来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委约作品正日益彰显出文化自信和艺术创新的引领性。无论是往届谭盾的《女书》、田沁鑫的话剧《青蛇》、交响合唱《启航》;还是今年艺术节的开幕演出,讲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交响神话《创世秘符》,都在试图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作曲家叶小纲认为,弘扬民族文化、创作民族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己任,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种最重要职责之一。
作为男低音歌唱家的沈洋也向记者表示,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艺术家们恰恰关注的题材是传统的故事,通过经典来向世界展示东方文明。
如今,艺术节已构建起贯穿全年的原创作品孵化机制,利用全世界的艺术资源,打造了一条从扶青、委约,到交易推广、舞台展演的演艺全产业链。由此,每年艺术节上,原创首演剧目的体量、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上海是一个文化大码头,也是一个源头,他认为,艺术节最重要的标识度就是创新度有多少,亮度有多亮,吸引力就有多强,如同吸铁石,把更多的艺术家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创作、展示。
20年来,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名艺术家、700多个中外艺术团体,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平台上 演出了1034台中外剧目,吸引超过465万观众走进剧场。
上海正在打响文化品牌,力争成为亚洲演艺之都,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国际艺术节正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节之一和亚太地区最专业的演艺交易平台,依托上海丰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资源优势,未来,上海国际艺术节将更多激发出新动能,艺术的源头活水,使得艺术节逐年“提质增效”,不仅国内外名家名团带着名剧纷至沓来,更在艺术节上形成聚合力,勃发出蓬勃、持续的艺术生命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书馨 编辑:胡琰琦)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