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视频 | 探秘中共一大会址修缮 传承千年的工艺都在这里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海燕 张鹰 李书馨

2021-01-18 09:15

原本青砖红瓦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外搭起了层层脚手架,灰色的挡布将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围得严严实实。



自去年11月17日暂停对外开放后,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博文女校旧址在内的重要文物建筑已启动修缮保护工程,在古老工艺和现代技术的“加持”下,修葺一新的老建筑有望恢复百年前风貌。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中共一大会址修缮施工现场,揭开工艺背后的秘密。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自从去年11月17日起暂停对外开放后,正在实施场馆修缮改造,今年建党百年之际,这处重要的文物建筑将恢复百年前的历史原貌,对公众开放。



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建造于1920年,1921年7月23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如今,这栋有着百年历史的文物建筑外搭起了层层脚手架,灰色的遮挡布将它围得严严实实。此前,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曾历经多次修缮,这次修缮则是最彻底的一次全面修缮。


登上屋顶,看看新闻Knews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屋面修复,铺设瓦片,面积达八百平方米。由于有的屋面瓦片已经损坏,施工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从浦东川沙拆除的老建筑中收集到三万多片相同年代、款式的瓦片、檐口瓦、砖望板,进行逐片修补。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发现,工人正在瓦当上用黑色颜料进行描绘上色,远远看去,白底上有两个黑圆圈,像是一双"熊猫眼",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一大项目修缮项目副经理赵为华介绍,这就是在细节之处复原历史建筑的原貌,“外墙涂料刷好,把熊猫眼画出来,建筑上就叫画龙点睛,这叫熊猫眼,也是一大非常有特色的瓦当,我们做了那么多老建筑,像这个还是比较有特色的。”


屋面修复不仅采用老材料,也要用老工艺。比如固定瓦片的材料是采用纸筋石灰与黄沙一比六的比例调制的,其中的纸筋石灰是将稻草掺合在石灰中,等待三到六个月,稻草自然分解后,才能使用。这样的粘合剂,能保护瓦片经过风吹日晒,不易开裂,这种传统修复工艺,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很多古建筑都采用这种技术来修建屋面。



此外,整个老建筑还有两千多平米的木质建筑结构,包括木门、木床、木扶梯、外墙木裙板、木地板等等,由于岁月侵蚀,部分木构件已经残破,也成为此次修缮的重点。施工方不仅用老木头,对损坏的木结构进行修复,后续也采用了一种古老的广漆工艺,需要经过12道工序才能完成。尤其是外墙木裙板的修复,为了防止木头开裂,特别贴上了一层夏布。夏布也是一种天然材料,它采用的植物的筋脉,编织而成,贴在木头表面后,再在上面涂上用石膏、瓦灰、生漆调制成的腻子批嵌、打磨,如此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一大项目修缮项目副总指挥葛虓介绍,“这个广漆工艺,从底到外一共有12道工序,广漆也是传统老工艺,在我国有很长历史了,很多庙宇、古建上都用广漆工艺。而且广漆的漆膜比较厚,能够很好抵抗紫外线对木制结构的损坏,至少保证十年不用修复。这次修缮整个建筑,我们反复研究原来的工艺,用老材料、老工艺、老手法,才能原汁原味把一大的味道修出来。”



作为典型的石库门建筑,清水墙面也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特色之一,记者发现,在部分修好的清水墙面上,砖与砖的缝隙并不平整,而是有些凸起,这在建筑上被称为“元宝缝”,也是还原当年的历史原貌,此外,施工方还将通过平色处理,将清水墙面修出有深有浅的天然砖的质感。


目前,整个修缮改造工程已经完成了65%,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工人们将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确保工程3月底竣工。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章海燕 张鹰 李书馨 摄像:汤捷 编辑:胡琰琦)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