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视频 | 如何构筑多层防护圈?"公卫20条"的城市治理密码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文韵

2020-05-15 20:38

2020年4月7日,上海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空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四大方面共20条任务。从"守城门"到"守国门",如何构筑起多层防护圈?如何夯实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之基?"公卫20条"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城市治理密码?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在接受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卫20条”其实是对目前上海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全面升级。“20条”聚焦在哪些方面呢?它聚焦在一些软性的体制机制建设上,能力的提升上。比如,疾控部门的应急能力如何以最快速度第一时间扑灭危险的火苗,如何在预警监测方面,能够有一个快速高效的反应。



“20条”重点提到了“应急的指挥体系”。在这次疫情的前期,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比如当疾控已经发出了警戒,但是公共卫生体系内的一些部门反应不够快。所以,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怎么在第一时间发现、报告的同时,就同步采取控制措施,第一时间果断处置,这就是“20条”里提到的“应急的指挥体系”的发展目标,是上海今后需要努力完善的一项机制。例如,“应急的指挥体系”里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平战结合”,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工作。一家综合性医院会有很多房间、病床,这些房间平时一直处于使用状态,那么什么时候切换到应急状态,谁来法令启动病床腾空机制,包括能调集医护人员以及准备医疗物资进驻做好准备,等等,这些都是“平战结合”的课题。



李强书记在“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指出,公共卫生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打造平战结合、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知预防、懂治疗、能应急的复合型人才。在疾控领域浸润了30多年的吴凡委员表示,“知预防、懂治疗、能应急的复合型人才”其实由两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学习公共卫生专业出生,并进入专业对口岗位工作的人员。要想让这部分工作人员“招得进、留得住”,并且越来越热爱公共卫生这份事业,就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晋升机制和培训体系。第二部分人才,是指懂公共卫生且能看病的医护工作者。因为,在公共卫生的整个网络体系当中,所有医院都是公共卫生应急监测的前哨。



吴凡委员特别提到,“20条”中的一大亮点是“公共卫生的社会治理”。通过这次疫情,大家已然发现公共卫生要依赖于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不是一个政府部门,也不是一家医疗机构的事儿,必须全社会动员,多部门高效协同上下联动,才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摸索出适合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之路。



此外,另一大亮点对舆情的引导。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引导的能力,深化舆情研判,加强权威发布,改进引导方式,广泛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比如,除传染病哨点医院外、疾控监测体系外,如果社会上出现的舆情,这其实就是观察社会和发现社会异常的新型哨兵。如果在发现舆情的第一时间,能够进行很好的甄别,那么全社会市民百姓以及社会的角角落落,都能成为站岗放哨的前线,那么上海这座城市也就更安全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相信不久的将来,上海一定能够完成‘公卫20条‘提出的目标,跻身全球公卫体系最健全城市之一 。”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文韵 编辑:施荔)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