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回眸 步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时讯

国家文物局

2021-09-28 09:15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然而总有一些关键时间,会被永远铭记。

对考古界而言,2020年9月28日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充分肯定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并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4点要求。这在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也为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年时间很短,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仿佛仍在眼前;一年时间也足够长,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已经烙印在考古人心上,迸发出强大力量。殷殷嘱托,切切期待,回顾中国考古这一年,考古工作者、考古专业教师、学生……来自不同岗位、拥有不同身份的“考古人”一步一步把总书记的嘱托变为生动实践,全体考古人信心无比坚定,步伐无比豪迈。

宋新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国家文物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推动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组织编制《国家考古工作“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10余项重大课题,集中力量攻关,促进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深度融合,力争学术取得新突破。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国家文物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设计。积极推动考古能力建设,将文物科技创新纳入事业规划,会同国家发改委支持20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建设;会同中组部、中编办推进考古机构队伍建设,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四川、陕西等各地考古机构加编、提级,行业力量不断壮大。积极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发布平台效果突出,各地以中国考古百年为契机策划公众考古活动,中国考古的故事更加生动、精彩。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在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之后,全国考古学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受到了极大鼓舞,斗志昂扬,干劲十足,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积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工作,一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探索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物资料。除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外,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和高校也积极行动,各地文物考古机构纷纷增编,考古队伍不断壮大,不少一度被撤并整合的省、市、县文物局接连挂牌回归,古代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得到了有效保证。针对文物盗掘的专项打击活动,使一度十分猖獗的盗墓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考古人才的培养也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文物考古及相关专业各个层级学生的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专业研究人员和技师队伍的培训也正以各种形式展开,后备力量不断壮大,考古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的考古事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迈进。

王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的一年里,中国考古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考古工作,纷纷加大对考古工作支持力度。多年来制约考古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如考古机构人员编制紧张、高研指标少、考古人员待遇较低等)有很多正在解决之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使中国考古学如保养好、加满油、开足马力的汽车,风驰电掣,飞奔向前。

二是全国各地考古机构的同仁们欢欣鼓舞,掀起考古工作新高潮。全国考古工作者认识到考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一年来,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项目比前一年有显著增加。各个考古机构增强课题意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探求本源”的要求,设置一批重大研究课题,围绕课题开展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长江中游、下游获准进入“考古中国”项目,海岱、辽河流域等地也在积极申请“考古中国”项目。出现了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大力推进考古工作、发掘研究保护利用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就是突出代表。多学科多单位合作,动用可以动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将田野考古和出土文物的保护紧密结合,搭建高大宽敞的工作大棚和恒温恒湿的方舱,最大限度地避免出土遗存因环境变化而遭到损坏。在发掘方法、记录手段、多学科结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等方面,都有很多创新。中央电视台动用200人的影视专业队伍,两次进行大规模直播,四川卫视也进行了直播。央视的首次直播微博点击量达71亿!我认为,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可作为新时代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和宣传的典范。

为了纪念中国考古百年,我组织了全国200多位一线知名学者共同编撰了《中国考古学百年史》。全书分4卷12册,共900万字,是迄今关于中国考古学的部头最大、参加撰写者人数最多的学术著作。本书将中国考古学各个时代的研究领域分解为200多个课题,对各课题的相关考古发现和研究进行回顾,并做了大事记。可以说,这部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百年史著。这部书也是我们献给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的一份大礼!

刘海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在河南全省掀起了认识考古、重视考古、支持考古的热潮。

一年来,通过学习领悟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河南全省上下对考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河南省委省政府通过学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坚定“四个自信”和凝聚民族精神层面深刻阐述了考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河南这个历史文化大省和文物大省、考古大省来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河南省范围内支持考古工作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考古前置”规定普遍得到了有效实施,“区域文物影响评估”快速推广开展等,正在有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等要求。社会大众对考古关注度空前高涨,对考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一年来,河南各方面加强考古能力建设的措施得到实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址建设获得省政府的批准和立项,建设工作正在加紧推进之中。河南省区域性中心文物库房建设也陆续展开。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的人员编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增加。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在疫情灾情叠加的困难局面下,大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项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文化公园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考古工作中。通过一年来的学习、领悟和实践,提高了做好考古工作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孙周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2020年9月28日,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面向新征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坚持“强化科研、规范管理、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积极谋求陕西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机构扩编、基础设施建设、考古发掘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2021年6月,陕西省委编办批复同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加挂陕西考古博物馆牌子,增加事业编制105人,现共有事业编制235名,未来将按照 “院馆一体”的组织构架,承担“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修复与保护、博物馆展示与利用”三大核心职能。

围绕重大学术课题,提高规划水平,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入推进石峁、周、秦、汉、唐大遗址考古,做好基本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促进遗产展示利用。

2019年9月,陕西考古博物馆破土动工,博物馆占地250亩,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包括博物馆、科研楼、信息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公众考古中心等7个单体建筑。主题展览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通过陕西案例讲述中国考古从孕育发轫到扬帆起航的千年酝酿、百年发展的历程,创新地解读最新重大考古发现,全景式展示考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生动实践和艰辛探索。陕西考古博物馆计划在今年内对外开放,为中国考古学百年献礼,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添砖加瓦。

王晓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大国领袖深远的历史眼光和深厚的考古情怀,是我们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的根本遵循。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大重点田野考证力度,围绕“尧都平阳”“大夏之墟”等重大历史问题,持续实施重点遗址考古工作,通过考古材料实证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山西篇章;边发掘、边整理、边研究,筹划建设山西考古博物馆新馆,高效举办高质量考古成果展览,“三位一体”推进考古成果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发挥以史育人作用;推动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加大基本建设考古经费省市县三级财政保障力度,积极实践政府预算保障体系下的基建考古新模式,为全国基建考古经费改革提供宝贵经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与山西大学考古学科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新机制,共建“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科研平台,连续举办山西省田野考古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和自主招聘力度,夯实人才基础。

孙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自习近平总书记发表“9·28”重要讲话以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对考古文物事业的认识高度迅速提高,今年4月召开了高规格的山东省文物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一年来,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在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对外宣传和公众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基础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山东省考古研究院新的办公场所竣工及滕州、曲阜等新的工作站开工建设,科研基础硬件设施极大改善。

以沂水跋山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考古获重要突破,出土目前我国最早的磨制骨器,其中象牙铲形器为国内首次发现。跋山遗址对复原山东乃至东北亚地区更新世晚期古环境及现代人类行为模式意义巨大。考古中国“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一年来主要集中于章丘焦家、滕州岗上、固镇垓下等遗址的发掘工作,获得聚落形态和变迁等重要信息,对于认识、研究早期国家及文明起源意义重大,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制度性基础提供实证。齐鲁文明在中华传统塑造中的作用越来越清晰。齐、鲁故城,邾国故城,琅琊台,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等遗址的发掘,逐渐揭示出秦汉帝国对齐鲁文明因素的继承,特别是在国家制度、精神信仰和意识形态等层面,齐鲁贡献尤多。一年来完成了大量配合基建考古工作,特别是小清河综合治理中的考古工作,是在疫情严重期间全国率先开工的考古工作。临淄地区考古工作冲上了山东省前列,保护了文化遗产,也促进了学术研究。

为服务社会,使考古成果被大众所了解,充分认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山东省考古研究院主办了“山东考古百年成就展”,重现了古代山东文化的辉煌,带领观众探寻海岱文化、了解齐鲁历史,展现了山东考古的百年成就。

陈建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

立德树人,为党育才、为国考古,针对考古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始终将党建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确定以中国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为立足之本,强调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文化遗产学服务社会的建设思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研究更充分结合,全面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加快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步伐。

学院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优势,组织“沿总书记足迹,深学莫高精神”“考古与四史系列讲座”等活动,以先进典型激发文化使命,自觉自信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学院坚持“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的理念,将思政教育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将思政课堂与考古实习基地相结合,全面构建专业思政教学体系和思政教育的特色团队。

学院加大教学改革支持力度,继续推动北京大学考古教材书系、中国考古学系列论著和中华文明系列普及读物的出版工作,三位一体全力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学科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学院以“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力争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形成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和领先地位,为深入阐述中华文明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独特的发展道路及其当代意义提供考古学支撑;依托“丝绸之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等项目开展研究,为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贡献学科力量和学科智慧;利用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文物建筑和文化遗产学科优势,加大革命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

学院加快考古实习基地建设,与国家文物局共建的“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成果显著。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与考古学科发展相结合,是考古学科得以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到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彰显考古学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最好方式,北大考古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为民族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在新时代谱写北大人、考古人的新篇章。

赵宾福(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导考古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为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履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神圣使命,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出了重要举措:

面向田野实践,全面升级考古实践教学条件。2020年10月10日,建成并正式启用了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设施齐全、朴素实用、现代化的吉大考古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基地不仅满足了吉大考古本科生的田野考古实习要求,并于2021年首次承担了“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的培训任务,为壮大田野考古项目负责人队伍做贡献。

强化人才培养,不断改进考古学生培养方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成功获批首个国家考古学“人才培养拔尖创新2.0基地”,增设全国第一个古文字学“强基计划”本科专业。2021年,吉大考古“人才培养拔尖创新2.0基地”和“强基计划”正式招生。2021年5月,在中国考古学会的领导下,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为秘书处单位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教育专业委员会,为考古教育工作者搭建了合作交流平台。

规划学科建设,面向国家和学科发展前沿,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统筹规划考古学科建设方案。结合校院“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吉大考古正式启动了“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十四五’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项目,从教材、论文、著作、科普读物、社会服务等多个角度,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工作。

深化理论探索加强实践工作,吉大考古教师先后在《人民日报(理论版)》、《考古》等主要报刊发表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并设立 “中国考古学经典外译项目”,让世界了解中国考古学重要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在长春市博物馆二楼举办了“风物暇年: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青铜器展”,使吉大博物馆里的文物更好地发挥对长春市民的文化辐射和滋养作用。

马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从习近平总书记亲切鼓励问候中汲取强大力量,一年来,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提升。

党建引领作用高度彰显。一年来,通过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激发师生强大发展动能。“锚定航向、对标提质,筑牢高校立德树人坚强阵地”入选陕西省基层党建优秀案例,学院党委获评陕西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师德建设示范团队,中亚考古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陕西省“三秦楷模”。

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北大学安莱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办学并已招生,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西北大学)在全国文博人才培训班评估中获评为A,人才培养规模持续保持全国第一;“科技考古专题”“青藏高原考古”课程入选国省级思政示范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领先,围绕中华文明发生、发展与演进规律,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规律等重大学术问题,不断充实师资队伍,组建学术团队,现有专任教师62人,国省级高层次人才16人次,师资规模在全国高校考古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交流合作平台不断突破,获批科技部“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起并成立了17个国家54家单位共同组建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探索开放共享、人文交流新模式。正在建设外交部“一主体—五中心—多领域”的“丝绸之路考古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服务文博行业再拓新局。编制延安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助推延安革命文物列入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立高校第一家革命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与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签署协议,打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全国示范样板。

方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发表近一年来,山东省和山东大学的考古工作和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对考古文物事业高度重视。2021年4月29日规模空前的山东省文物工作会议召开,安排部署“十四五”期间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擦亮“海岱考古”品牌等重点任务;7月23日,全国博物馆改革发展工作会在济南召开。两次会议的召开,在社会上从上到下形成了人人尊重考古、人人重视文物的良好氛围。山东省政府出台的具体政策和保障方面,长期难以解决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人员编制得到扩容,缺少专业性办公场所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办公大楼即将竣工,科研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用地考古前置措施在山东省各地市得到全面推广。其次,“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焦家、岗上遗址发掘,为5000多年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增添新的线索,青丘堌堆、大辛庄遗址持续发掘,为夷夏、夷商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资料,齐故城、鲁故城、邾国故城、琅琊台等遗址的发掘,则从一个个实例续写着由周代王国到秦汉帝国文明成熟期的实证成果。第三,以人才培养为抓手,考古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谋我国海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大计;研究生、博士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在国家文物局政策支持下,山东大学垓下、青丘堌堆考古实习基地建设顺利实施;山东大学博物馆获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并于“5·18”博物馆日对外免费开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和科技考古人才条件建设得到空前提升。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