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遇见更好的自己丨“鸟儿天堂”的守护者们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洪焕铨
2024-10-06 14:44
今年7月,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成为上海的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这里有一片30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湿地,每年都有超过100万只次候鸟在这里栖息或过境,从1998年东滩保护区成立开始,二十多年来鸟类科研、保护人员用心用情,为鸟儿们护住这一块自然天堂。今天《遇见更好的自己》系列报道就让我们走进这群护鸟使者。
清晨,太阳才刚刚从东边苏醒,崇明最东面的东滩湿地上,一群护鸟使者,早已忙碌了起来。
65岁的老金,每天凌晨就会来到滩涂,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他会用口中的哨子,模仿出30多种鸟类的声音,来吸引候鸟,然后收网抓捕,方便科研人员来给鸟儿做环志。
老金年轻时是一位捕鸟人,捕来的鸟儿都用于买卖。1998年,东滩保护区成立,工作人员知道老金有一手鸟哨绝活,让他把自己的这身本领用于协助科研,结果他一干就是20多年。“那时候我捕鸟的,后来是听说鸟少,要保护起来,我想也对的,我就‘洗手’不干了,保护生态,保护鸟类是需要的,不保护么这鸟就更加少了。”
所谓环志,就是给鸟儿们戴上身份信息金属环,和上黑下白代表东滩的配色旗标,采集翅长、喙长等数据,然后再放飞。这项工作能记录鸟儿们的飞行轨迹,为研究鸟类迁徙积累数据。“我们对它进行环志之后,经过多年的数据积累,经过一定的分析,就可以得到它的迁徙数据,比如说它的繁殖地、停歇地以及越冬地,在每种鸟类上的具体差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保护。”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生态修复科工作人员高子靖介绍道。
东滩,是鸟类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中转站,眼下正是一年中鸻鹬类候鸟由北向南迁徙的过境高峰,也是保护区每年开展环志最为繁忙的一段时间。高子靖从大学毕业来到东滩,至今三个年头,每天要伴着朝阳起身,不可谓不辛苦,但小高和伙伴们却说,这份工作充满了惊喜。“比如说在2006年的时候,我们对一只红腹滨鹬进行环志,然后在今年有一位鸟友目击到它,这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种鸟类的寿命,我们东滩这儿的纪录是至少19岁,会有一种成就感。”
保护区成立二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陆续加入了鸟类保护的行列,而改变也在悄然发生着。
“220只黑腹滨鹬,135个白骨顶,也太多了,这真的要数到我眼‘瞎’的节奏。”
数鸟数到头昏眼花的吴巍博士是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正做着最新一轮的鸟类调查,这样的调查每年会做18次,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出保护区内候鸟种群变化的趋势。而吴巍总是欣喜地发现,东滩的纪录一次又一次被刷新着。“在2011年之后随着保护区开始探索互花米草生态治理,以及鸟类栖息地恢复的这个工作,鸟类的数量就开始逐步恢复,2022年度应该是我们有鸟类监测以来所记录到鸟类数量最多的一个年份,应该是有90多种,超过30万只次的水鸟,在鸟类监测的过程中被记录到。”
研究人员们,早已把自己的生物钟,调成了小鸟们的作息,无论严寒酷暑,每年多数的时间,他们都会待在湿地里,与鸟为伴,守护着生态岛上这片珍贵的鸟儿天堂。吴巍博士告诉记者:“到了3月份我就要开始盼大滨鹬到,然后到了10月份我又开始盼白头鹤到、盼小天鹅到,每年为它们迎来送往,看到他们安全地迁徙在这条迁徙路线上,对于我来说,就是对于我工作最好的一个认可,我觉得人类非常有这个必要、有这种义务去保证这种非常壮丽的鸟类迁徙的行为,让它们能长久的延续下去。”
为了保护好崇明东滩这片珍贵的鸟类栖息地,上海一直在科学施策,因地制宜,逐渐探索出适合这里的生态修复之路。也正是有着一群像吴博士、老金以及小高这样的护鸟使者的忘我付出,才让这片鸟儿天堂生机勃勃,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
编辑: | 尤颖慧 |
摄像: | 沈曦 |
责编: | 虞之青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