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

视频 | 从清晨到午夜 一个小镇的戏剧狂欢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19-11-11 12:05

“乌镇戏剧节没有明显的一天一天的界限,它是顺着人的情绪和自然的一种规律,在这个小镇里发生,弥漫,非常奇妙。”今年乌镇戏剧节重点打造的话题性事件,无疑是陈明昊导演从凌晨1:30开演到6:30结束的沉浸式演出《从清晨到午夜》。观众立场分明地分成了两个阵营。大胆表达,不惧争议的先锋剧场实验挑战了观众的极限。


 

同样的话题效应出现在了乌镇戏剧节闭幕派对上,当戏剧节的发起人黄磊与好友何炅调侃着主持串场,赖声川捧着口琴演奏爵士乐,老狼、黄舒骏加盟现场乐队,让闭幕派对成为了一场欢腾的大型朋克综艺现场。上周,第七届乌镇戏剧节在狂欢中闭幕。10天戏剧盛宴,28部共计141场特邀剧目演出、18组共计60场青年竞演演出、超过1800场古镇嘉年华充满了4.92平方公里的乌镇西栅景区空间。微博热搜上,满是林青霞、周迅、倪妮、胡歌等明星的身影闪现。相比七年前无人问津的情景,如今的乌镇戏剧节显然自带流量和话题效应。而对戏剧青年来说,这十天犹如世外桃源般的戏剧节则是可以为之等待一整年的念想。


 

来自13个国家,28部共计141场中外特邀剧目,一同“涌”入了本届乌镇戏剧节的大门。“大师浪潮”、“名著漩涡”、“先锋海啸”、“奇思漂流”以及“学院涟漪”5大板块,展现了戏剧艺术的蓬勃创意。尤里·布图索夫以契诃夫经典《三姊妹》为本届乌镇戏剧节震撼开幕。悉数登场的名作佳剧,使观众在10天内,高密度“浸泡”于当代戏剧艺术的典范。


 

青赛的蚌湾剧场,每天演出前,排队的观众在老街排成蜿蜒的长龙。本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以“看不见的人,钥匙,飞机票” 三个元素进行命题创作。会师乌镇的18 组入围作品,从538 组报名材料中脱颖而出。10月31日全天,青年竞演剧目首次实现了18部剧目同一地点联演,竞争空前激烈。经过3轮公演,《鸡兔同笼》、《黎曼的宇宙》、《三打普拉斯》、《剧院故事一则》、《七年之痒》和《不咸山》6组作品闯入决赛。经过最终慎重评选,《剧院故事一则》获得小镇奖“特别关注奖”。《黎曼的宇宙》组导演金石飞、演员刘一君摘得小镇奖“最佳个人表现奖”。本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大奖——小镇奖“最佳戏剧奖” 被《鸡兔同笼》捧得。


 

与此同时,14场小镇对话、5个戏剧工作坊、5个IATC青年戏剧评论工作坊架起舞台与观众的桥梁。10场“白日梦朗读会”与“子夜朗读会”则串联起了乌镇的日与夜。超过1800场古镇嘉年华首次在戏剧节开幕前走出乌镇。戏剧节期间,陆水空三维立体式的演出形态,填满了乌镇剧场之外的每个角落。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同场演出,戏剧、音乐、舞蹈、大型木偶马戏、公共空间展演、越界及创意等世界范围内的表演艺术和本土多样文化形态共聚古镇街头,呈现时空交融的艺术景象。


 

“我们的初衷是为世界打开一个窗,让他们看中国,然后让中国打开一个窗来看世界”。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及常任总监赖声川谈到,戏剧可以让人回归初心,享受剧场里心的相聚,也思考表达中观演的关系。

 

早在十年前,乌镇开始向文化小镇转型,“乌镇的总设计师”陈向宏选择了戏剧节作为文化导入的切口。“乌镇戏剧节是一个梦,圆了戏剧人的梦,也圆了乌镇的梦”。陈向宏说,“乌镇成了一个实实在在活着的理想之地,因为她能扫除一切阻碍你做梦的不便,让你生活在最诗意的梦里”。从乌镇展开的文化图景来看,戏剧节拉动的不仅仅是小众的话剧群体,而是一个成功孵化的文化商业模式。


 

乌镇的成功模式被打造成一个文化IP,成为古镇规划里体验经济的范本。比起乌镇的文化商业模式,陈向宏更在意的是“乌镇的文化复兴”。以乌镇戏剧节为载体和开端,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和项目走进乌镇。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并成为该大会永久举办地。2016年3月,“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举行,吸引了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15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艺术家参展。乌镇大剧院和木心美术馆成为乌镇新地标,与不同特色的表演空间群体,共同构成了古镇新腾空而出的文化地标群。



如今,戏剧的漩涡将土生土长的乌镇人卷入全新的外来文化。共享观众身份的陌生人,因一年一度的戏剧之约,成为精神的乌镇人。戏剧节鲜艳的剧目海报贴在长着青苔的灰白老墙上,成为乌镇独特一景。在细雨和桂花的甜香里,水乡悠悠划过的乌篷船,与身处其中的观众共同编织了一个梦。“对于参加青赛的年轻人与热爱戏剧的观众,我用一个词,万物生长。”黄磊说,“我们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走进来。我们希望用一种方式,让年轻人享受创作,感受乌镇的美与创作的快乐。”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编辑:祝闻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