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十届廿年的上海书法大展作品是如何选出来的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记者 王健慧

2018-08-30 16:53

“十届廿年——上海市书法大展的历史沿革与未来走向”论坛8月30日在上海文联举行。回顾二十年来十届上海书法大展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展望上海书法大展的未来走向。正如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正濂所说:“书法要提高、发展、壮大,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展览。”


论坛现场


上海书法大展始于1999年,当时第一届叫做“99大展”,第二次叫做“新世纪大展”,直到2003年,大展定位为两年一次的双年展形式,命名为“上海书法大展”,并延续至今。

 

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戴小京参加了十届书法大展的评审工作。他回忆道,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大展的评审都是一次性的,“近三届评审有二次,分为初评和复评。”当年,因为没有那么大的评审场地,参与评审的主席团成员自愿拿出作品给上海近郊度假村的企业家,以此借用场地两天,第一天把入选作品选出来,第二天把获奖作品选出来。


99上海市书法篆刻系列大展开幕式

 

随着要求展览评审的公平、公正呼声日益强烈,从2010年以后,中国书协在各地的评审开始启用计分器——对于审收的上万件作品,人工统计评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计分器只需要几分钟就搞定了。据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透露,2012年,上海书法家协会花了几万钱把计分器的专利权给买了回来。

 

“初审和复审是完全不同的两批人,当复审的时候是不知道初评情况的。”戴小京介绍:“当复评的时候,作者的名字都是被贴掉的,那么如果说总量收到二千多件,当第二次看到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四五百件。”


首届上海书法大展作品集

 

戴小京透露,参与评审的每一个人都会收到很多打招呼的电话,请求关照。遇到这种情况,评审们都会这样告知对方:“因为是多次评审,所以作品可能在初评中已经被淘汰了;第二,现场评审不允许交投接耳,现场有监委,只能在全场游走,按下自己的票,每个人的个人标准也只是一票;第三,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个人标准还得靠全场的标准,如果这件作品与现场其他作品差距太大,根本不能并列,这个忙实在帮不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良知,也有自己的标准,”戴小京说:“我觉得目前的这种操作方式,评审方式是在不断地摸索中逐步地挑选出来的,越来越公正,越来越公平的一种方式。”


大展现场

 

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慰祖也同样经历了二十年的上海书协组织的书法篆刻展的评审,他注意到投稿量和年龄层次上的变化,“篆刻是比例比较小的投稿群体,这跟篆刻特性有关,投稿数大概有几年维持在130多件左右,那么发展到最近两年,就是2017年,2018年,我们篆刻大展最多241件投稿数量,这一届也是有200多件, 从数量上来讲已经增加了很多;前几届的书法评选能看出青年人数较少,后继队伍增长缓慢。但是近几届能明显感觉到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今年的书法篆刻涌现了很多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小的只有十几岁,而且稿件水平都很高。”他把原因归于十多年来孜孜不断地办展活动刺激了创作者的激情,以及大经济背景下书法篆刻爱好者的回归。


书法作为上海的文化品牌之一,为了促进海派书法的发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表示,正在推进上海成立专门的书法馆的工作,推动书法出人才,出精品。上海书法馆将是一个书法的研究机构,也是一个展示机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编辑:爱华)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