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文稿|《上海率先推行“公勺公筷”分餐制, 发布健康餐饮新时尚“上海标准”》现场直播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4-19 10:43

雪瑾:我是来自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通990》的主持人雪瑾。今天的云讲坛我们将共话“新冠肺炎疫情下(新)常态下,如何来守护舌尖上的健康、餐桌上的安全”,共同倡导餐饮新时尚,共同构筑文明新风尚!


接下来,首先为大家介绍出席本次云讲坛的三位嘉宾,他们是:中国世卫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马娜,欢迎三位。


同时,今天参与我们云讲坛的,还有我们现场的各位互动的嘉宾。那么也请我们的主持人宇皓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宇皓:大家好,我是来自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通990》的节目主持人宇皓。此刻在我们云讲坛现场的,还有上海市文明办活动处副处长夏晓婷,以及媒体观察员: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资深媒体人叶钧,和《新民晚报》的资深媒体人陆佳慧,另外,还有上海餐饮业的行业和企业代表,另外还有我们的市民代表们,再次欢迎各位!


同时,各位朋友们可以登录淘宝直播间、优酷直播间、口碑直播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今日头条号”、话匣子FM抖音号、话匣子官方微博、阿基米德、话匣子客户端以及阿基米德“直通990”节目社区收看我们的节目。欢迎各位参与各种直播平台、参与我们的互动,分享您心中的“健康餐饮新时尚”。

 

雪瑾:好的,谢谢宇皓!我想我们在场所有的嘉宾已经等得很着急了,因为我们好不容易请到了三位嘉宾。我们今天倡导的是餐饮的一个健康的新风尚,其实我想先问一下马娜主任,因为我们知道地方标准刚刚出台,其实就在刚刚十几分钟之前,发布了这样一个地方标准,能不能在今天云讲坛上先跟我们很多市民朋友,包括媒体朋友介绍一下:什么是“分餐制”,以及这个地方标准出台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马娜:好的,“分餐制”说白了就是“分开吃”咯。但是如果给个学术点的说法,我们一般管它叫做就是“所有就餐者,要入口的食物和餐具都不跟其他的就餐者有接触”的这么一种就餐模式。那么,如果想要实现这种不接触,可以有许多种方式,我们地方标准里面给出了四种分餐模式,分别是:分派式、位上式、公筷公勺自取式和自助餐式。那么,之所以考虑用地方标准的形式去规范这个分餐制,也是有一系列的考虑的。首先一个就是需求,因为现在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觉得分餐还是值得倡导的一个比较健康的一种生活的方式和理念。那既然是要倡导,我们就需要它落地,你告诉别人你要这么做,那怎么做呢?你要给别人一个规则。所以,标准它本身其实就是给了一套规则和指南,而且能够让你去重复地用的这么一类技术性文件。标准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在制定过程中会比较多地考虑科学可操作,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在现在这么一个时候,我们要倡导分餐,想要把它落到实处,以地方标准去提供它一套规则和指南,那是比较适宜的。


那第二呢,为什么是地方标准呢?我们也做过考虑。大家也知道现在标准的形式还是挺多的,那相对于比如现在比较热闹的团体标准,以及我们原来其实有行业标准,我们觉得地方标准它也是有一定的优势的。相比于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它是一种公共属性的标准,所以刚才我们发布的时候是由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来发布的。那么,相对于团体标准,现在还在培育发展的一个阶段,我们觉得地方标准更具有公信力,而且它也能够体现出我们地方政府对于“分餐”这么一种模式倡导的关注。那相对于行业标准来说,地方标准又比较贴近于上海的实际,因为我们上海餐饮业是有一些自己的特征,所以,最后我们觉得还是以地方标准的形式来规范。


至于说标准里面的内容呢,因为分餐说起来也简单,但是可能也不仅仅说就换换筷子、换换勺子,它还是有一个一系列的设计。所以在标准里面,我们从流程设计、从菜品开发、从人员的培训,从我们供餐的管理、环境的管理,包括硬件的一些设置,都作了规定,那么经过这些我们想能够倡导餐饮企业更好地去实施分餐。

   

雪瑾:好,特别感谢马主任,马主任其实讲到了在现有环境下出台这样的地方标准,是为了让更多市民清晰这个标准到底怎么来执行,包括我们具体怎么来做。但是我接下来问题想问一下张教授。张教授,因为我们现在大家非常关注还是新冠疫情,我想问一下您,从我们地方标准,包括分餐制和新冠疫情,您是怎么来看待这两件事情的一个关系?

   

张文宏:这次推出分餐制地方标准,事实上是在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个是“五一”到了,这个长假。所以,大家非常大的一个疑惑或者犹豫啦——“出来还是不出来?”这是一个最大的犹豫。出来怎么办呢?出来干什么?就是吃饭喽。今天我也觉得很奇怪,让我做节目,因为今天是上班,我也是上午所有的事情(时间)都弄(空)出来,我就问领导:“有什么事情比我上班还要重要?”他说:“吃饭比上班重要”。

  

雪瑾:嗯,您认同吗?

 

张文宏:就是饭都没得吃了,还有什么班可以上?所以就是说,大家都没饭吃的时候,事实上是没班上了。所以我就觉得,整个社会“能不能吃饭”,是个最大的问题。所以现在你看,美国和欧洲都想复工,但是“复”不大起来,复着复着又想回去。它叫什么呢?它叫“复工”犹豫,你知道吗?非常犹豫,所以美国有几个州复了,有几个州不复,为什么呢?争议非常大。我们叫什么?“五一”犹豫,“五一”是出来还是不出来?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这个疫情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中国的疫情现在控制得非常地好,但是国际疫情没结束,一直有输入的风险。在这个时候我出来,是不是应不应该出来?当然喽!因为中国的疫情(控制得)这么好,怎么不出来呢?但出来怎么还有风险?输入的风险。所以这是非常犹豫的节点。出来干什么?逛街喽!在这里,你看。(雪瑾:消费。)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们这么开心,可以现在出来,我就不行。我今天出来也是上班,我跟您说。就是说,为什么这么多人不上班,难道你们班都不上了现在?是不是还都没有复工?我不知道哦。就是说,这个时候出来吃饭、逛街很重要,但吃饭怎么吃是个大的问题,吃饭是我们疫情当中最大的一个传播的窗口。


今天来大家看到,我现在没戴口罩,因为我跟你距离够远,我就可以不戴口罩。但如果我们今天逛街,我们够近,很近,我跟你一起在吃饭,我一定是戴口罩的。前面我跟吴院长一起过来,是戴口罩的,现在不戴了,因为距离够远。但是吃饭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保持够远,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吃饭能不能摘掉口罩。那么,吃饭靠什么?靠嘴咯。说话靠什么?靠嘴咯。口罩把嘴遮住了,怎么吃饭呢?所以,今天的分餐制解决了在公众聚会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把口罩摘下来的时候,我们怎么做。所以这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它给我们恢复整个生活常态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武器,所以我认为,这个时间节点是选得非常好。所以我是觉得,今天这也是为什么我来这里。其实你想想看,即使没有疫情,我都不到商场,你知道吗?今天有疫情了,我反而到商场了,这个不是很奇怪吗?就说明,我今天到商场,我跟吴院长来,吴院长我刚才问她,我说;“你逛过街吗?”她是这个领域非常有名的女教授,大家很想知道女教授到底逛不逛街的?她说她从来不逛街。那么今天你看,我们两个从来不逛街的人今天来了,就说明这件事真的是很重要。就是说,逛街是很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很多老百姓的生活都要逛街,城市的经济的恢复也要逛街,但是我们作为一个防疫的专家,我们要考虑:逛街随之而来的风险到底有多大?能不能控得住?这个是我们要关心的。所以这个分餐制重要的点在这里。否则你看像我这样的人,今天往这里一坐,这是非常地不和谐,你知道吗?我也知道不和谐,但是希望大家从“我坐在这里不和谐”的这个角度里面,看出这件事的重要性。所以,今天说不定我结束以后,我再也不会来逛街了,可能就“上什么什么”了,我也不说了,“上什么什么”就变成打广告了是吧(笑)。好,我就回答这里,我觉得很重要!

       

雪瑾:所以,其实(张教授的出席)也是一个表示吧!我觉得,现在首先复工复产对拉动消费、提振我们信心非常地重要。但是呢,张教授其实也强调了一点,就是我们还是要做到必要的一个防护的措施。其实分餐啊,对于我们现在的餐饮,如果我们要外出就餐的话,其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我知道,吴院长其实一直是……张教授如果是从防传染的这个角度来看待分餐制,您看待分餐制的角度一定不一样吧?

 

吴凡:我觉得今天能到这儿,踏进这个商场,我就已经被带动了(起)这个(消费的)感觉了。

 

雪瑾:有消费欲望了是吗?

 

吴凡:刚才张教授说:“你是不是从来(不逛街)?”我跟大家说实话,我真的不太逛街。

 

张文宏:吴院长工资比较高(笑),花不掉。

 

吴凡:我现在觉得也应该逛逛街,我们的生活应该更丰富一点。那么,今天讲的分餐制,我是这么想的,这么考虑的。第一,在现在这个时间段,咱们提“分餐制”特别有意义。因为现在是在新冠期间,我们控制得比较好了,但是我们仍然着面临输入的风险,还有要“内防反弹”的这么一个过程。但是我们一手,要控制新冠疫情,把它控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封锁了我们的生活。生活还要继续,我们的生活仍然要缤纷多彩,那怎么办呢?那就是在这两者平衡之间,我们要取得一个平衡点,而公筷公勺加上分餐制,就是在餐饮这个问题上,我们找到这个很好的平衡点。


那么,我讲讲这个分餐制的好处,从我的角度。刚才张教授,大家都知道,华山医院,我们国内最著名的感染科的主任,排第一的,国内感染科排第一的主任。大家没有掌声吗?(掌声)好,他刚才讲了分餐制,其实帮助我们不仅可以卸下口罩。第二个呢,我们分餐了以后,由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我们觉得大家在一个锅里吃饭多热闹,而且如果能够在一个锅吃饭,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咱俩够哥们儿、咱俩关系够近了”才能在一个锅里吃饭是吧?咱俩要是分着吃,有人提了“家里都分着吃了,这个感情在哪里?”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提过,新冠疫情来了以后,我们应该把一些好的做法能够保留下来,那么分餐制就是其一。我们可以防止刚才张教授讲的传染问题,公筷公勺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第二个呢,好处还不止于此,还有营养的问题。我们今天,其实上海市疾控中心也有人在场的,他们曾经在2012年到2017年做了春夏秋冬几轮的一大轮的营养监测。这个营养监测显示的什么呢?就是我们提倡了很多营养标准,大家呢吃不来。我就问大家控制在 6克盐、5克盐,你能知道你吃了多少吗?不知道,除非你在家做饭,即便做饭的人,到最后自己吃,你也不知道。但是,这个分餐就有个好处,就是你基本上把自己吃多少,都在自己面前,都在自己盆儿里头,能够非常好地,第一,看到总量;第二,能够看到这些不同菜的搭配,是吧?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米饭主食,还有杂粮,我一共吃了多少。这个就给大家不仅在营养丰富的品种上有概念,第二我们还对总量有所控制。你搁在面前,喜欢吃肉的时候,你放在桌上的时候,他不觉得的。一块肉、两块鸡、再来块鱼,他吃完自己看不见。我们讲,有些控体重的同志们就讲“有负罪感”,是吧?但是你这么吃的时候,他没有负罪感,他觉得“我吃得好爽啊”。但是搁在你面前分餐的时候,你一看,哟,好像有点儿多了。所以,他会有一种更感性的这种认识,所以对于营养的控制,就是张教授讲的,在新冠期间,我们更好地、如何更多地摄入优质蛋白,而不是这些过肥、过油、过咸的这些东西,我们就会有所帮助。所以分餐制,就不仅仅是安全问题,而且还有一个营养健康的问题,都在里面。  

   

雪瑾:谢谢吴院长。我们说“分餐不分心”,“隔离病毒不隔离感情”。其实在这个分餐制当中,如何吃得健康也是一门学问。

那我想,今天我们的云讲坛的一个特殊的形式不仅仅是在于我们现场听嘉宾们说,我知道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的,那几位嘉宾,我们也听听现场有没有想要提问的,好吗?

 

宇皓:好吗?有人要提问吗?来!

 

雪瑾:你好!

   

《新民晚报》记者:你好,我是《新民晚报》的。我想问一下吴凡院长,您刚刚也提到了这个营养健康的问题嘛,那家里老人孩子可能对营养摄入的需求不一样,那我们如果分餐吃,如何在这个定量、少量的情况下,又能够保证不同的群体健康饮食摄入均衡的营养呢?

 

雪瑾:有请吴院长!

 

吴凡:好的,谢谢您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就是老人和孩子,是吧。其实我们讲营养的这个话题,对于不同的人群他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那么,我先告诉大家整体我们的上海人如果分人群的话,要说吃得最健康的,品种最健康的,分年龄段的话,是老年人。他基本上各类的营养素是比较均衡的,而且相对控盐也控得比较好,因为老年人现在开始特别讲究养生,上海老年人文化层次也都比较高。不太好的群体是年轻人,而且年轻人有百分之六十几,15岁以上的成年人,年轻人当中百分之六十几,有频繁在外就餐的这个特点,这个话题我们先留一留,待会再说。那么,低年龄组的小孩一般他还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我们也特别强调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段的 优质蛋白的摄入,所以总的来讲,大家记的话要记几个原则:第一,膳食总的要平衡,什么都吃,品种要多,这是第一个原则;品种多的情况下,咱们还希望大家颜色要多,各种颜色的这些,不管是谷物,还是杂粮,还是蔬菜,还是肉类,都希望颜色要多,要杂,品种多,颜色多,这是指品种。第二个呢就是,你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也知道蛋白质的优质蛋白,蛋、奶、鱼,海产品的这类东西,牛奶类的、乳制品类的,还有一类中国人特别喜欢的,也是优质蛋白,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没有想起来,(就是)豆类。就是现在这个季节豆类特别多,有蚕豆、豌豆、接下来渐渐地有毛豆,各种豆类,及大豆类制品,也就是我们喜欢吃的豆浆、豆腐,都是非常好的优质蛋白,所以这些优质蛋白我们要足够摄入。  


但是上海成年人也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脂肪摄入太多,脂肪摄入多,达到多少?国家标准是总能量不超过30%可以来源于脂肪,但是我们上海人是38%的总能量来自于脂肪。这里面有两个误区:第一,中心城区跟远郊还不太一样,中心城区的人吃什么吃得多?总的来源于肉类的,油是控住了,但是呢,来源于肉类的太多,上海人特别喜欢吃小排骨,同志们,千万千万不要觉得排骨都是瘦肉,也千万不要觉得排骨就是骨头,大错特错,排骨里面的脂肪含量是非常高的,非常高。甚至比你吃一块,当然还说量,甚至比你吃一块带皮五花肉都高,它是脂肪含量非常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大家喜欢吃排骨炖汤,这是非常高的。第二个误区,我们远郊地区的人很普遍,就是用的食用油过多,总量不超,但是他蔬菜吃得少,水果几乎不吃。但是来源于食用油的比例、炒菜油(多),大家去吃农家菜,恨不能端上一碗青菜,一看,没有水的,全是油,就“油炸青菜”,基本上,这个是非常有讲究的。在这个期间,张教授也一直在媒体上呼吁,大家要保持健康,要提高免疫力,那么就要注意摄入优质蛋白。总的来讲,不同年龄的,无论是老年人也好,还是孩子也好,总的量是够的,蛋白、肉类摄入量够的,而且还是甚至吃多了一点,但是优质蛋白,我们提倡的是优质蛋白,要注意。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最新的一期研究,可能张教授已经知道了,就是盐的过量摄入,是会影响免疫力的,就是过量的盐摄入。最近好像发布在《Science》,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一个子刊上,就已经证实了,盐过量的摄入会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最后是抑制了我们的免疫功能。所以,这个大家就是要知道,吃得太咸,在新冠流行的期间对免疫力是不利的。我想就提醒大家这两条。

 

雪瑾:嗯,我觉得健康营养非常专业,需要大家不断地去学习。特别感谢我们吴院长的一个分享。张爸(张教授),我觉得,现在对老百姓来讲,大家都希望吃得健康,因为“民以食为天”,这是最基本的需求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上海能够进行分餐制,更多还是老百姓愿意去接受,但是接受可能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以后造成这样的一个习惯的转变。上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过甲肝,我也知道有些市民也跟我们分享,从那个事件以后,家里就开始使用公筷公勺,或者说出门的时候会使用共勺公筷。您觉得像现在,从我们疫情发生以后,它(公勺公筷分餐制)是不是在上海有推行的一个基础?

 

张文宏:事实上,关于推行这个分餐制,大家事实上都觉得很困难,因为好像感觉到从来不是这么去做的。但是我先给大家讲结果,事实上这个事情不是(那么)特别困难。有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我们餐厅,如果说是分餐制,在餐厅里都知道现在西餐是分餐制,我们不大看到西餐一过来,大家在里面一起抢着吃,是没有的。但是中餐大家觉得,好像一道菜上来,大家一起用自己的筷子、调羹在里面舀。但是现在,你如果要分餐制,事实上很简单,一种是菜上来以后,分到每个盘里,大家分;第二种用公筷、公勺,那么你也能起到分餐的作用。大家不要说分餐,分餐是个概念,事实上,你怎么去执行?结果很简单,你的筷子跟我的筷子不要碰在一起,间接地碰在一起也不行。比如说:我们一个甜品,我们中餐吃到最后经常看到一个甜品,服务员有时候也不一定给你拿个公勺,大家就拿自己的调羹去舀,舀一个豆沙汤团什么的,让每个人都去舀一个,这个哪里是豆沙汤团,这是洗调羹的一个水嘛你说是吧?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事实上这是非常危险的,你在外面你觉得非常危险,但你在家里,你不会觉得危险。但事实上很多的一些疾病,它的传播,家庭的传播是很大一块。所以,当年在80年代时候生甲肝了,生甲肝一生哦,基本上要一家子一起来的,那时候到什么程度?在座的各位,我今天一眼扫过去,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很多人都是“乡下人”,都是“新上海人”(我叫),我一眼看过去,我有数的,就长得像我这种样子的(台下笑声)。就是说,你们对80年代没记忆,你理解我意思吗?但是80年代,我已经在这里了,我在这里读书,当时我在医院里,那时候上海整个的甲肝几万(例)?30万,你知道吗?今天新冠上海疫情第一波339人。我们“疾控女侠”——吴凡院长,她原来是我们上海疾控的主任。所以大家今天看到我们俩坐在这里,不要说今天这两个人不务正业,跑到这里来了,我们今天来到这是一个最大的正业,就是要给大家讲清楚,这非常重要的一个疾控(措施)。疾控、疾控,就要控在大家的家里,控在这个社会上。像我们传染病是一个传播性的疾病,就不是在医院才做的,就是要做到家里。所以我跟你讲,1988年上海市多少人?30几万啊!30几万,这个城市你知道是什么景象?瘫痪掉了,医院里根本住不进来的!所以你想过没有,这次新冠如果也30多万,我现在都不敢想这件事儿。武汉多少(病)人,这次生病啊?中国总共也就8万多(病人),武汉6万多,7万不到,什么情景,你们都知道。1988年,30万,我告诉你,大多数人住不了院。那时候谁最吃香?是医生呀。你住不了院,你要找人吧!但是医生我也没办法,我就这几张床位。第二件事情就是那些药,很多药都断货了。当时,88年的时候,我们还是实行一个配给制,所以,你知道吗?我们为了拿到一盒这种药,什么药我也不讲了,你拿了这些药,你如果能拿得到保肝的药,基本上可以换一张电视机的券,在外面基本上就是说,你可以拿这个药可以换一张电视机的券,到友谊商店去买一台电视机,这是不得了一件事。所以这种时候你就知道了,就是说生起病来是一家一家人生,而且整个城市会挤垮掉了。为什么是一家一家地?就是因为所有东西混在一块,甲肝是从消化道的,新冠大多数是呼吸道的,但是唾液里有大量的病毒。所以,你说我的筷子在我这里吃,在菜那里夹给你吃。最恶心的是,我直接用我筷子夹给你,那你到底是要还是不要呢?你们经常有这种感觉对吧,其实心里觉得很恶心的。但是觉得是……

 

吴凡:你讲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个有必要我要插一句话,就是说,拿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曾经我们觉得是好客的一种体现,以后能不能夹菜呢?还可以夹,一定记住拿公筷公勺给别人夹菜,这位被你尊重的人,他会心里很舒服。有时候我们给别人夹菜了以后说“你吃啊吃啊”,看别人不吃,老着急的对吧,其实人心里有点膈应。

   

张文宏:比如,吴院长给我夹菜,她是我们大学里(医学院)的院长。她给我夹一块肉,用她的筷子夹,我到底吃还是不吃呢?这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领导给你夹菜你居然敢不吃?所以,这就涉及到分餐制的重要性。从流行病学角度来讲,这个分餐制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不单单用自己的筷子,而且不能把自己的筷子伸到同一个菜肴里面。所以,从1988年开始以后,对我们上海人记忆是很深刻的,但是你知道人的特点是什么?健忘嘛。人当然是很健忘的一种生物、动物,或者说是特殊的动物,现在慢慢又忘记这件事情了。但是我希望,这次新冠来,我们趁这个机会 ,把1988年上海养成的习惯给养成。


那你又在想了,这个东西老是靠疫情(养成习惯)是不是靠谱呢?我今天告诉你,如果你到海外去,海外大多数中餐厅,它分两种,一种是很便宜的中餐厅,你进去,你会知道他是不分餐的,如果价格比较贵的中餐厅,都是分餐,因为一旦分餐以后,事实上成本是增加的,这个成本,主要的成本是服务的成本。所以,我今天在讲,在整个服务行业,如果实行分餐制,事实上你的服务成本是增加的。但是在海外,在这种稍微高档的一点中餐厅,它都是实施分餐制的。所以你不是说吃中餐就得混在一块吃的。你要知道,原始社会,我们从非洲出来的时候,什么西方人东方人,都是一起的,都是脏兮兮地从非洲那个大地里出来的,都是在一起吃的。但现在(为什么)我们在文明进化过程当中,会形成一系列的一些不同的文化,所以你不要以为中餐就是不分餐的,中餐也分餐的,看你是怎么看这件事情。所以我认为,今天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外面,分餐制对于我们阻挡疾病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说,我们今天在一起吃饭的人当中,有一个人生病了,但是我们是分餐制的,距离又比较远,哪怕他得新冠了,跟我有关系吗?跟你可能就没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今天都一起吃过当中那个豆沙汤团,对不起,这桌所有人都变成“汤团”了。全部“新冠”。

 

吴凡:你这个一说,待会豆沙汤团不好卖了。

 

张文宏:好卖,(要)分餐!豆沙汤团继续吃,要分餐。

 

雪瑾:服务员多提供几个勺子。

 

张文宏:对的,一定要提供。

 

雪瑾:但是我觉得张教授讲到了一点,他其实说到一个习惯的养成,我觉得老百姓其实如果观念的改变,可以促进他在行为方式去践行,但关键还是习惯的改变。

 

张文宏:我今天讲这个事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很多国家也都做到了,中国在很多场合,在特殊的时期,在1988年的时候也做到了。所以,今天1988年的这批人,我相信都是为人父母,我相信应该他们也同样是可以做到的。   

   

雪瑾:有过这样的一种体验,其实也是疫情带给我们一种思考吧。吴院长,我觉得像我们在……我想问一下吴院长,像我们在上海还有一些农村的地区吧,还有一些“合餐”的习惯,我听到有些年轻人说愿意改变,但是发现家里的老人比较难说服,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吴凡:我觉得其实老人难说服,他主要还是一个习惯。第二,他还是要感受家庭亲情那种氛围。他给你夹菜,然后呢,或者你没等他,因为年轻人动作比老年人快,你没等你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夹菜的时候,你赶紧先给他夹菜,我觉得你用公筷给他夹菜,然后逐步地影响他。第二个,我觉得,你如果分餐的情况下,你不影响吃饭的这种氛围。其实最影响氛围的是什么?吃饭的时候看手机,尤其是看张教授的抖音,光一个人在那儿乐了,就把爷爷奶奶就撂到边上了。我觉得,对于亲情……开玩笑哦,张教授的抖音都是金句,咱们还是要看的。但是吃饭的时候就算了,张教授同意不?吃饭的时候不看你的抖音。所以,咱们的(就是)关键的点是这个氛围不要影响,爷爷奶奶老一辈的人就会渐渐地适应了你,你还要告诉他这是一种新时尚。这个社会、这个时尚……今天这个地方很时尚,但是我想,我们所有走进来的人,在这里消费的人、在这里用餐的人,我们的行为也应该要变得更时尚。我们讲“fashion”这个词,不仅仅是硬件,更重要是一个软件。而且上海在这里,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专家也知道,上海提出公筷公勺是全国第一家,上海卫健委在新冠期间就倡导这个戴口罩、洗手的同时,就提出了公筷公勺,而且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尤其是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好像有《焦点访谈》也专门报道了这事。公筷公勺不仅仅是上海人民的事,全国人民都在跟咱们学,但是这样一学,咱们也有压力呀,人家后来居上,别到时候人家到上海来说,你们不分、不用公筷公勺。结果其他城市、其他农村、小镇倒是分公筷公勺了,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上海的市民,我们还是需要有一种城市的自豪感,我们要去引领这样一种健康的行为风尚。

 

雪瑾:嗯,好,谢谢吴院长。此刻我们再把提问的机会留给我们的现场的朋友们,有没有朋友想要提问?

 

宇皓:有要提问的吗?同时我们刚刚也看到说,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上,有很多的网友也是汹涌地“涌”过来来提问,旁边这一位也是媒体代表,好像有问题要问。  

 

雪瑾:您好!

 

上海电视台记者:您好,各位嘉宾老师好!我是上海电视台的记者。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马主任,因为之前我们也提到很多的上海市民也有过分餐这种尝试和实践,如果想它成为一个主流的就餐模式,在标准方面有怎样的一些设计上的考量?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想把标准推广,具体能够实施,还有什么一些新的举措?谢谢!

 

雪瑾:有请马主任。

 

马娜:谢谢。其实确实是这样,刚才张教授也在说,我们其实是一个风尚,那要大家持续地关注。为什么甲肝结束以后,大家就特别踊跃地说,我们可能要分餐,我们甚至餐具定期地要开水烫,过一段时间为什么就忘了呢?所以,我们在做标准时候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你被动地,或者要求特别高的,那一定是不能持续的。


雪瑾:嗯,难操作。


马娜:你压着他,要求他去做,他可能一时可以的,过两天忘了,坚持不了。所以,我们在做标准编写的时候就有这方面的考虑,怎么设计?让企业或者是消费者都不觉得特别复杂。其实,我们在里面也有一些考虑,比如说企业,其实分餐并不是(一种)游离于正常的就餐方式之外的这么一种东西,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新的模式。所以我们不要把它跟正常的企业的这种服务或者经营对立起来,说你得单独开一个其他的这么一种方式,可能对于企业来说,它就觉得有畏难情绪,忽然出来一个新的东西,对我有全新的要求,那会不会特别难呢?其实没有,那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有这么多种分餐模式,也就是为了便于大家实施。最简单的,你哪怕说就有几张桌子,有个小吃店,你也能分餐,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比如说:我多备两副公筷、备个公勺,这个成本其实不高。虽然刚才张教授说有服务成本,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在企业经营的容许的范围内,它毕竟有一个有社会的公共健康的这么一个大的收益,所以应该说是能接受的。


另外,消费者这个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考虑。在标准里头,我们会要求你有一些氛围的营造,然后一些宣传、导向,比如我们今天的活动,也有很多观众参加,他就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这么一回事。另外,在餐厅里我们也要求服务员要有一些引导、要有一些提倡,那大家都是好面子的人嘛,旁边服务员一直在引导你,你会觉得不好意思不用公筷公勺,或者不接受这个分餐模式。那么,他可能就心理上会有一个接受,从众嘛,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时尚的方式,而且有人引导,我比较容易接受。另外就是关于餐具的设计上面其实也有一些小的细节、花招在里面,比如那边摆的有一些在尺寸上面,和一般的不一样,我们要求它不仅仅是颜色上跟别的一般的自用餐具要区分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建议它的尺寸要明显地大于一般的自用的餐具。为什么呢?您看那筷子、您看那勺子(特别长),对,我们就希望尤其是勺子的头最好做大一点,你看咱们那个比一般的勺子要大。视觉上,就让你有这么一个印象——好像这个不是塞嘴里的,不是能够拿来吃的。筷子也是,我们希望它长一些,让你不方便夹自己这边。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标准的模式里没有双筷制呢?其实有的地方曾经分餐,我们也知道的,吃饭有两套筷子,这个是你自己的,那个说是公筷。但吃吃吃就混了吧,我就拿错了,拿成这个去吃饭,这样一点作用也没有。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它,比如说尺寸、颜色就不一样,拿着就看着就放不进嘴里,这样呢,慢慢地可能就能够引导消费者,我反正都习惯了,去夹菜要用一个别的勺子,然后自己拿回来再用自己的。

     

雪瑾:好!谢谢马主任,但是我发现了,这个真的是对我们的整个行业或者对我们的一些餐饮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宇皓:是的,我想可能作为行业代表会有点压力,但是也要面对新的变化。

 

雪瑾:今天(行业代表)也有来到现场是吗?

 

宇皓:是的。旁边这位是我们的行业代表,来,作个自我介绍。

 

邵建华:好,我是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的主任。这个(“主任”)跟张主任不能比啊(笑)!

 

宇皓:这是我们培训老师——邵建华老师,问问您,听了刚刚老师的分享之后,有没有压力,对于我们整个行业来说?

 

邵建华:对行业来讲,肯定会增加服务的成本,但是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讲,也是一种使命和担当,也是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里面需要做许多工作,比如宣传,刚才我们把两位教授的内容都录音了,回去要给服务员听,然后通过他们向客人去宣传。然后企业还要做一个示范作用,因为最后落地还是要放到家庭。就像刚才张教授说的,我们饭店是做一个示范。怎么分的,分给你看,通过就餐的过程向他们宣传,这是一块。


另外我们内部要做好多事情,比如流程设计要重新来,菜谱要重新设计,培训要跟上,包括服务员,还有食品安全……整个服务流程战线拉长了,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食品安全内容,这都是我们要培训的内容,要把服务员一个一个培训到位。

   

雪瑾:现在已经在想具体怎么做了是吗?

 

邵建华:这也是我们协会的一个责任嘛,我们协会就是要为企业着想,为社会着想,为整个社会做点事情。

 

雪瑾:谢谢您,谢谢!

 

宇皓:看来我们行业协会已经做好准备了,想要发动这样一个运动,对市民来讲特别有感受。我旁边这位是今天的一个市民代表,穿得特别鲜艳,给我们作个介绍。

 

市民代表卢阿姨:雪瑾好,教授们好,大家好,我是市民代表,我叫卢凤兰。

 

宇皓:卢阿姨,您问哪位教授?

 

市民代表:我问张教授,如果你外出就餐的时候,你会用公筷公勺吗?还有还有,如果你的朋友请你出去吃饭,当发现没有公筷公勺的时候怎么办?谢谢你。

 

宇皓:感觉你是他的粉丝。

 

市民代表卢阿姨:是啊,我是张教授的粉丝。

 

张文宏:阿姨问的蛮直接的。我们准备一本签名的书给阿姨。第一件事情,我们做的这个行业,我们读的这个专业,像吴院长跟我,你分餐不分餐,刚才商会的领导都说了,你定什么规矩不规矩的,在我这里根本没用。因为我的标准比你还严格,我都见不得这种混在一块的吃法。就是说,因为在我眼里,不单单是新冠,还有各种各样的病毒细菌,所以在一起吃饭,你在这里夹菜、喝酒都是要用同一个杯子,这种事情我们很难接受。眼睛里你看到的是杯子是筷子,我看到的全是病毒细菌。但是病毒细菌,为什么我自己就能吃,你自己就不能吃?对的,你带的是你的病毒、细菌,你可能没事,或者说你已经有事了,你自己还不知道。这次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感染,其实这个病,生病了,你不会出去。但你觉得自己不生病,但是你带病毒细菌了。所以我们学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当你筷子拿起来,我看到全是病毒细菌,你还要给我吃,我怎么肯呢,所以我肯定不肯,比较难接受,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在大多数饭店,人家都会给你提供的。你说能不能拿个公筷,其实大多数饭店当甜品上来,我讲的还是那个豆沙汤团,大多数情况大的勺子不给你,这是非常危险的,很多人就屈服了。就是觉得很麻烦,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不太喜欢麻烦别人。大家从此要养成一个习惯,我就是要麻烦你。你如果不麻烦别人,到最后别人就会麻烦你。


第二个,在家里,我同意前面吴院长讲到家里有个公筷分一分是很好的,你在家里要做到两件事,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总体来讲大家用公勺把菜放到自己碗了,这个事情不是太难。剩菜怎么办?剩菜要烧过再放到冰箱里,这一点一定要记住。所以,你只要把这两点做到,事实上不单单是新冠,你简直是防一切疾病。但是新冠里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它是飞沫传播的,除了吃饭可以防以外,有时候也没办法,有些事情确实做不到,在家里难道还要戴口罩吗,这日子还怎么过呀?这个是做不到的。但是我的意思是你应该最大程度做到,比如我们现在跟你一起吃饭,我们坐得稍微远一点,能够实行分餐制。我们就把这个新冠,哪怕今天社会里有输入性病例,它也不会造成大的传播。所以这一点一定要做到,如果不做到,我们后面的风险,就现在国际疫情来看,始终有风险的。所以分餐制不是倡导不倡导的问题,就是要做的,你不去做就要承担风险,你要想清楚愿不愿意承担风险,其实大家一直在平衡。


如果你今天不分餐,在疾病面前,你就是在“裸奔”。“裸奔”是很可怕的!你不戴口罩,出去吃饭乱来,就是不分餐,就是要跟人家搞在一起,哪里人多哪里扎堆,而且就是不戴口罩,回家还不洗手,这个给你一个词,就是“裸奔”。“分餐制”事实上是取消“裸奔”当中一个环节,不代表所有,都是我们增加大家的社交距离。当疫情没结束之前,分餐很重要,戴口罩很重要,洗手很重要,这一切都很重要。当然最重要是什么?复工复产。还有大家该逛街可以逛街,但是你只要做到了(防护),就不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生活叫什么?这个是“新常态”。最后能不能回到“老常态”,什么叫“老常态”?就是我可以乱来的这种样子就是“老常态”,对不起,你回不去。现在我们叫“新常态”,等疫情过来以后,我们再来做个节目,我跟吴院长一起来做个节目。现在大家分餐弄得好好的,疫情过去了,我们来谈一谈,是不是回到老的常态——乱来、不分餐、混在一块,是不是还要回去呢?那个时候大家再讨论。

   

吴凡:我觉得到那个时候,我估计到时候就回不去了,就是您说的,看到大家,自己吃过的勺再去舀那个菜,估计那个菜就不会有人吃了。

 

雪瑾:我估计餐厅里的豆沙汤团以后点的人就更少了。

 

张文宏:点的人更多了,因为用更多的公筷,否则不敢点,就怕你没有公筷。

 

吴凡:讲到这儿我想起来一个事,我觉得今年上海居民有了一种新的期盼,上海市卫健委每年要给大家送个健康礼包,好像今年的健康礼包是公筷公勺。家里人可能有点搞不清楚,我不知道公筷公勺什么样,如果还没做的话,根据刚才专家讲的,咱们做的稍微长一点,这样不太容易搞错。刚才阿姨也问了一句话,我特别想替张教授讲,张教授讲他根本没法坐下来。我觉得五一到了,大家肯定还在想,天这么好,我们还想出去溜达溜达,也好久没吃农家菜了,想去吃农家菜,一看没有提供公筷公勺怎么办。有办法。刚才我让助手出去帮我拿包包,给大家看一下我包包里装了啥。

 

雪瑾:您是自己带来的(公勺公筷)是吗?就是日常也是这样。

 

张文宏:我们吴院长在包里掏啊掏,掏什么东西出来。这就是我们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吴院长,看看她包里藏了什么东西,大家肯定觉得很神秘。

 

吴凡:我告诉大家,我还不需要用老花镜,所以(手上)这个不是老花镜。

 

张文宏:我告诉大家,我在用老花镜哦。

 

吴凡:大家觉得这个筷子特别短是吧,这筷子不短,这个头可以拧开,可以装上。我觉得五一到了,咱们可以自带。当然没有这种短的没关系,其实你如果做好充分的准备,我还是那句话,咱们寄希望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但咱们也希望丰富生活,我们能够有缤纷的生活,还和以前一样生活的乐趣不减。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用新的时尚、健康时尚来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引领这种时尚,使得我们生活能够依旧精彩,但是有了一种新的方式。   

 

雪瑾、宇皓:谢谢吴院长。

 

宇皓:吴院长,我和您说一下,刚才那位阿姨也拿出来了(公筷),她也带了一份。

 

市民代表卢阿姨:教授你好,这是我们居委会发给我们的一套。现在还比较少,不是每个居民都有,先发给我们防疫志愿者每人一套。

 

吴凡:所以咱俩还真有一拼哦。

 

张文宏:像他们都拿出来,感觉到她们像故意的一样,好像都是事先讲好的。就是为了教育我,我就是这么想的,她们俩都是故意的,悄悄地把这个(筷子)带过来做道具教育我。事实上,我说有没有这个东西都不影响公筷不公筷。她们带这个东西来是象征性的意义,我带这个东西就要用公筷,是不是非要用这种类型的?肯定不是的,随便哪种都可以,只要跟周边的分开来。所以对我来讲,我最常用的是我就买一堆一大把一次性筷子在我家里。就像我的老花镜,我的老花镜是到处塞,像吴院长她没有老花镜,我要买20副老花镜,办公室放,到处放,方便啊。我的意思是说,公筷是个理念,你要把公筷成为你生活所需,但是是(用)哪一种筷子,是没关系,不要出去说,我没有吴阿姨这种公筷,我没有院长这种公筷,我就出不去了。少了一双筷子怎么都出不去了,这就完蛋了。这叫削足适履,把脚指头切下来去穿鞋子。要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找到一双筷子而不是说非要这个筷子。

 

雪瑾:实际上在推行公勺公筷,在很多公共餐饮企业中要随处可见,让老百姓可以随手拿得到,我想更多市民就会愿意做个事情。我今天在场上还想和三位嘉宾分享的是,今天吴院长提到了我们上海要有上海行动力,其实我想上海的行动力是很快的。一个是我们的地方标准紧跟着就出来了,第二个就是我知道前不久,我们市政协有近120位委员联名提案要倡议公勺公筷,这(规模)在史上也是第一次。今天现场也有市政协委员李委颖洁委员到了现场,你好,李委员。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120位委员联名这个行动是在我们委员的行动中第一次,它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包括在这个提案当中,你们提出了哪些重要的建议?

 

市政协李颖洁委员:谢谢各位专家,很荣幸参加这个云讲坛,其实不光是我一个人,这里还有梁委员、徐老师,我们当时都是联名的。这个提案的发起老师是郑委员,他今天有要事没来,所以我们就代替他表达一下。当时的过程是我们在群里接到一个通知说,有这样一个公筷公勺的提案,问问大家看有没有兴趣联名。我说像网上买东西一样,秒杀,整个刷屏,委员都在举手,到最后截止的时候达到了这个一个惊人的数字。我做委员这些年没有见到么大规模的联名,可见这个是共同的心声,是委员们的心声。也代表了广大人民心里面想的,很支持这样一种做法。所以今天我听了,刚才前面《标准》也出来了,非常好的一个做法。

 

宇皓:谢谢李委员,我觉得一方面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一个潮流。我看网友评论说“今天豆沙汤团压力很大”,还有人说“各位嘉宾都带着法宝来带货”。也希望各位更多的和我们分享。如何来做好这些事情,除了各方面市民动员,还有委员代表关注之外,我们还需要从全市层面,动员企业和市民共同来参与。我旁边这位就是上海市文明办活动指导处的处长夏晓婷,请给我们做一个分享。

 

夏晓婷:谢谢大家。今天我们很高兴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首先要代表文明办来宣传一下现在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大家看到这边我们贴了很多的海报,这些海报不是临时做的,是我们从一月份就开始做一些海报,做一个社会动员,首先要告知,告知是最重要的,让大家知道有公筷公勺分餐这件事。所以你们可以看到,有中央的,包括我们上海市,包括各个区的都有。从今天开始,会有更多的海报出现在我们的大街小巷,所有我们目之所及的地方,都能看到我们公筷公勺的宣传。第二,大家请看我们边上公筷公勺现场制作的可见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我们临时做的,而是已经做了很久了。是各个区都在向市民、单位来赠送公勺公筷。这些公勺公筷都是按照我们的尺寸做的,也有一些像刚才吴院长那种单个的。所以我们是倡导三种,一种是我们再餐厅用分餐,第二是家庭里面用公勺公筷,第三是倡导市民在吃饭的时候自带勺筷,这是我们市民能够践行的方式。第三,引领示范,我们要求在所有我们的餐厅也好、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必须要开始使用公勺公筷,这是要求必须做到的。包括我们文明创建,文明城区、社区、小区、餐厅、单位,在我们序列范围内的必须要参加公勺公筷的行动。最后,最最落到底的是我们市民的践行,市民应该怎么做。刚才文明办主任也做了一个倡议,希望市民做一个示范者、推广者,也是监督者。示范者我们自己希望做公勺公筷的,我们就自己去做。推广者就是我们觉得所有的市民都要做推广者,能够把这些理念行为习惯去做一个推广。第三我们希望做一个监督者,要监督餐厅是不是用了公勺公筷,是不是分餐了。在大家聚餐的时候,亲朋好友合餐的时候是不是要用公勺公筷,提醒一下。

 

雪瑾:其实不管是示范者、推广者、监督者,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市民都能够参与进来。我们市民对于这件事情到底支不支持?愿不愿意去做,包括怎么做?我们来简单请大家讲一讲。

 

宇皓:我身旁就是几位市民,先问一下您怎么称呼?

 

市民代表:你好,我是黄浦的志愿者常青。

 

宇皓:您是一位志愿者,今天到了我们的现场,有什么话要分享?

 

市民代表:今天参加这个活动,首先我非常激动。然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今年疫情过后我们生活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们过去在职场里上班,到中午午餐的时候总是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如果说家里带了一些好的菜,甚至我们还会七勺八筷的来分享。但是经过疫情以后,我们在上海发出公勺公筷号召下,我们自觉地,都像高考的时候一样,间隔的位置隔的很开,然后饭菜都分开了。尽管说距离分开了,我们的饭菜也分开了,但是我感觉我们同事之间的感情越来越近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样是更加安全和卫生。

 

宇皓:谢谢。旁边这位女士怎么称呼?

 

市民代表:大家好,我是市民代表。我是嘉定南翔的赵献珍。我们家里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开始用公筷公勺,用了公筷公勺以后感觉家里的气氛完全不一样。我家两个孙子,大宝用了公筷说,“外婆,我用公筷夹了菜,感觉味道特别香”,我的小外甥说“我用公勺舀的汤,喝了特别香”。我开了25年的饭店,小朋友到了饭店看到阿姨叔叔们坐在台子上,他会说“爷爷奶奶们、阿姨叔叔们,你们一定要用公筷公勺啊”。所以让阿姨叔叔们感觉这么小的孩子知道公筷公勺。

 

雪瑾:我觉得赵阿姨啊,现在一个很大的特点,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他们的影响力是特别大的。一个孩子可以影响一个家庭,影响大人。我觉得在公勺公筷中,也应该让这些小榜样们行动起来。

 

市民代表:所以我跟顾客们说,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不习惯,坚持下来就会习以为常了。所以我在饭店里都贴了海报,台子上做了宣传片。

 

雪瑾、宇皓:好的,谢谢您。总结一句就是“到底香不香?香!”

 

宇皓:还有一位,怎么称呼您?

 

市民代表:我是上海一个普通的正常复工的白领。

 

宇皓:到了今天,已经复工一段时间了,关于新时尚这么一个话题,谈到公筷公勺分餐,平常你们怎么做的?

 

市民代表:1988年的事情我是不清楚,张教授眼中的各种病毒我也是不知道的,但是我另外一个医生朋友告诉我,有一种东西叫做幽门螺旋杆菌。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家大概几年前就开始公勺公筷了。但是我就觉得在家里推广就有一定的难度。(难在哪里?)就是习惯问题。有可能突然忘记了。今天我看到又是市政府(倡导),又是委员120人联名,大教授又出来站台,我就觉得以后说不定在家庭里的工作就比较容易做了,然后在单位里的工作也比较容易做了,也不会再出现这种“洗勺子”的状态了。

 

宇皓:明白了,她尝试过,可能以前不太成功,但这一次准备下定决心了。

 

雪瑾:习惯还是需要慢慢来养成。但是每次行动的第一步就是我们习惯养成的开始。我们今天关注了很多的市民代表,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公勺公筷分餐,还是我们的餐厅先行动起来。在现场,有没有来自餐饮服务行业的代表,有吗?

 

宇皓:您就是?来,介绍一下。

 

餐饮企业代表:各位大家好,我是丰收日集团豫园店的店长,我叫王雪梅。

 

雪瑾:那我就直接问了,你们店现在公勺公筷提供了吗?

 

餐饮企业代表:我们提供的。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有颜色区分送到每张台子上的。

 

雪瑾:现在一个是工作量要变大了,对吗?还有一个服务员服务意识要更加提升了,这个怎么做呢?

 

餐饮企业代表:我们刚实行公筷公勺上到台面上的时候,刚开始客人还很不习惯。经过大概有一周的时间,我们采取了一个方法。就是客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对他说“今天的公筷公勺帮你们准备好了哦”,之后菜上到台子上的时候,我们不会说指定告诉你,但是我们会报菜名一样的告诉您说“请用公筷,公勺来了”。这样象征性地提醒一下客人。客人就开始用公筷公勺帮朋友啊夹菜。就是之前我们张教授说的,之前用自己的筷子帮客户夹菜或者帮朋友夹菜。所以作为餐厅来讲,还是要做到倡导客人、引领客人,之后我们接下来还要做先行者,在每一道菜上去的时候都要做到,服务员的意识非常重要。

 

雪瑾:好的,谢谢您。现在我们的云讲台也要到尾声了,我特别想问问吴院长和张教授一些问题。问一下张教授,您刚才提到了马上要临近五一了,看来大家还是想要出门、想要聚餐,除了分餐这样的提醒之外,还有哪些提醒是很重要的吗?

 

张文宏:现在五一了,按照现在国内疫情防控情况来看,大家出去走走是完全可以的。但走的过程中,考虑到疫情现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现在还有个别输入性病例存在,所以我们对人群的聚集还是有要求的。一般来说要避开人群聚集,近距离的密切聚集。在这个时候如果不戴口罩事实上风险极大。有时候密度过高,戴普通口罩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第一点,假期里出去尽量要到大家人群可以散开的地方。第二点,出门在外,吃饭要注意公筷公勺,还有就是戴口罩、还有勤洗手。这几点如果做到,这个五一出来旅游,应该不是那么困难。

 

雪瑾:好,谢谢张教授!张教授是抓重点,但我知道张教授的新书也已经发布了。在这本新书当中,针对不同的人群都有相关的提醒,不同的场景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今天我们也把新书带到现场,稍后我们会和市民做一个分享。最后一个问题问吴院长,疫情带给我们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更多是一种思考,而上海从“健康上海”行动,公筷公勺分餐行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我们未来更好地形成健康行动会有怎样的帮助呢?

 

吴凡:首先这是一个很好的新的里程碑——我们在迈向健康生活路上又多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在引领。对于上海市民而言,关注自己的健康,首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各种场景下去掌握各种技能。因为你要会操作,不能光知道。一谈侃侃而谈的,但是一操作啥都不会,我觉得这个还是很关键。结合到春夏秋冬、五一怎么出游,大家可以在出游之前,我们还是需要做一些准备。好好想一想我今天出去可能会干什么。我要去饭店吃饭,我有没有一些防范。第二个我今天出去,我可能会热,一个口罩够不够。我今天出去这个地方会不会人挤,那我上网查询一下或者预约一下。我觉得这些都是没有形成习惯之外,有一些准备。我觉得有准备的话总是防患于未然。所以我想,在我们今天这个新的里程碑设立的时候,我们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新的时尚的健康生活,把我们这些勤洗手、戴口罩、分餐用公筷公勺,包括我们在新冠期间还特别要强调的注意睡眠不要熬夜,增强我们的免疫力,用自己的免疫力还抵抗,用自己的健康方式来防护,这才是最好的。

 

雪瑾:谢谢吴院长,也同时谢谢场上三位嘉宾。世界卫生组织曾赞誉上海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其实一直以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市民健康素养也是我们“健康上海”行动的目标之一。我想“健康上海”行动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每个人的加入。我们特别希望,大家都能够加入进来,在此我们也呼吁所有市民朋友和我们一起加入“健康餐饮新时尚”养成计划,让我们携手打造健康之城,拥抱健康生活。谢谢!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