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视频 | “问天”飞天 中国空间站将如何“升级”?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臻

2022-07-25 23:05

7月25日凌晨3点13分,“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成功完成在轨交会对接。在浩瀚宇宙中,实现了中国航天分量最重的“太空之吻”。


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13个小时,这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交会对接。


上午10点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交会对接好比在太空“穿针引线”,为了更精准、可靠地完成这一任务,“问天”实验舱从发射到对接,克服了多重困难。



"太空之吻"能否成功 "零窗口"发射很关键


交会对接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实现“零窗口”发射。这意味着发射时间必须分秒不差,这对大推力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为了实现“零窗口”发射,科研团队对发射流程进行了优化,预留出2.5分钟的故障处理时间。


此外,还对火箭起飞时间进行了偏差修正,使火箭如果推迟0到2.5分钟发射,都能在飞行过程中自动修正飞行偏差,将“问天”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而与火箭分离后,“问天”还要进行6次变轨,来到与“天和”核心舱相距52公里的位置上。


“问天”和“天和”交会 对飞控提出更高要求


两个重量均超过20吨的庞然大物,要实现交会对接,必须尽量减少它们之间撞击力。由于“问天”实验舱还携带着两个巨大的太阳能帆板,就好比带着一对巨大的翅膀进行交会对接,更增加了额外的难度。为此,“问天”实验舱专门采用太阳帆板二次展开方案,发射后先展开约五分之一的长度,待对接完成后再展开到位,大大提高了交会对接的可控性。


曾参与过神舟飞船、天宫实验室、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以及“梦天”实验舱的工业设计等任务的载人航天工业设计专家、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苟秉宸认为,“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两个超过20吨级的航天器以第一宇宙速度实现精准地接,是我国航天史上首次。对接时信号的互联互通,也是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至于为何要实现“零窗口”发射,苟秉宸称,航天器进入太空轨道后是以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7.9公里飞行,如果“问天”要追上并对接“天和”,也就意味着它需要携带更多的燃料,花费更多的时间以及更快速度,中间错过任何一秒,或者携带燃料存在误差,对接就会失败,这实际上是系统性的复杂工程。



“梦天”蓄势待发 定位与“问天”大有不同


“问天”实验舱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一步,接下来,“天和”核心舱还将迎来多位“太空访客”。


目前,“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前项对接口完成交会对接,形成了一个“一”字组合体。而在轨2个月后,“问天”实验舱将转位到核心舱的侧向对接口,与它形成“L”构型,这也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转位任务。转位后的组合体将静待“梦天”实验舱的到来。按照计划,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还将执行3次发射任务,发射“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问天”和“梦天”两大实验舱,为什么是“问天”先发射?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称,因为“问天”舱除了能像“梦天”舱一样开展很多科学实验外,它还具备一些“梦天”实验舱没有的功能。


第一,它具有组合体的控制管理功能,如果核心舱发生了某些故障,它可以代替核心舱进行组合体的控制;第二,它有三个卧室和一个卫生间,完成了与核心舱的对接之后,空间站可以满足两个航天员乘组短期同时在轨工作、生活的交接班需求;第三,它有一个专用的气闸舱以及应急避难所,这样可以支持航天员更方便地出舱活动和保证航天员的安全;第四,它有一个小型的机械臂,可以单独使用和爬行,进行更精确的操作,它也能跟核心舱上大的机械臂组合使用,开展更多舱外操作。


“问天”实验舱主要是用于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它可以装8个实验柜,但是这次先配了4个实验柜,比如像生命生态实验柜,主要是以多种类型的生物个体来开展实验研究,还有一个叫生物技术实验柜,主要用于开展组织细胞等小类别的研究,以及一个变重力实验柜,可以模拟月球重力、火星重力等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不搞太空竞赛 中国航天成果用于造福全人类


待“梦天”与“问天”都顺利完成“飞天”后,我们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将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并驻留6个月。


从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一飞冲天到眼下的“问天”入轨,对于中国的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外媒报道称,中国航天已经追平了美国。还有美国媒体以“龟兔赛跑”来比喻中美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对此,庞之浩表示,我们的载人航天用了30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先进的空间站,而美国大概花了近50年的时间,与国际空间站相比,我们的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应用效益比它还高。


庞之浩指出,我们空间站上科研设备的重量占比要比国际空间站高,而且用于科研的供电支持率也比国际空间站高。此外,我们空间站采用了一体化设计,更经济、更可靠、更先进,并且是世界第一个“太空母港”,可以在轨维修、“巡天光学舱”等航天器。


庞之浩强调,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并不跟任何国家搞竞赛,而是为了取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造福人类并开展国际合作。我们空间站的建立确实改变了世界载人航天的一个格局,进入了“双空间站”的时代,促进了世界载人空间站的发展。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周雯飞)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