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视频 | 文学中的月亮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8-12-03 13:14

点击屏幕下方‘<’按钮返回,继续月球探索之旅


遥望夜空,朗月悬照。人类共享一轮明月,它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宠儿。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月亮情结最浓的国度。从《诗经•陈风•月出》《古诗十九首》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再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直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高悬的明月,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学家都对月亮表现出特有的青睐。

月亮代表的情感异常丰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中女子的花容月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情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感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哲理感怀;"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的孤独悔恨,咏月的美诗妙词,不胜枚举。

外国文学中,对月亮多了一些另类描写,甚至是恐惧、不祥和多变的象征。田德里亚科夫《月蚀》中的月亮,"生活得很痛苦和不安",会"神经质地颤抖、瑟缩"。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月光"好似一条无头蛇,遍体明鳞,盘来盘去"。泰戈尔《沉船》里的月光则被描述成"白得耀眼的寡妇的丧服"。《哈利波特》中,教授会在月圆之夜变为嗜血"狼人"。这么看来,外国的月亮和中国的月亮又真的不是同一个。

尽管中外文学对月亮有不同解读,但它始终是人们的情感寄托、精神依托。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