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老渔阳里2号,当年到底有多火?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海燕 李会杰 王思远 吴迪

2021-04-04 00:33

上海,是一座有着红色基因的光荣城市。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探寻孕育中国革命火种的红色原点,绕不开石库门——渔阳里、树德里、辅德里、广吉里,从石库门出发,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百年征程正是从这里启程。


南昌路100弄,100年以前叫老渔阳里,当我们叩响这扇乌漆木门上的铜环,清脆的声音,仿佛穿越时光,带我们回到百年前的风云岁月。



那是1920年的春天,在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为了躲避北洋政府的追捕,乘船来到上海,之后入住在老渔阳里2号,也把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带回了上海。根据当事人的回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就设在一楼陈家的客厅里,陈独秀和家人住在二楼。一楼的编辑部里堆满了《新青年》杂志,这里也是大家开会商议事情的地方。



陈独秀既是“思想界的明星”,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加上《新青年》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很多青年人看了《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后,慕名而来。在老渔阳里2号,我们发现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会客谈话以15分钟为限”,可见当时宾客如云,群贤毕至的热闹场景。“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的古诗句,使人油然而生慷慨悲歌的豪迈之意, 1920 年代的老渔阳里,正是风云际会、群英会集之地。


陈独秀以在思想、文化等多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和精神魅力,吸引了一批朝气蓬勃、富有思想的进步青年。在老渔阳里2号住过的年轻人,包括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李达,从浙江来到上海的陈望道等人,李达住在这里的时间比较长,他就在这里与王会悟结婚,据说还是陈独秀的夫人主婚的。毛泽东在1920年的5月份,也到这里来拜访陈独秀,毛泽东在《西行漫记》中回忆:陈独秀那个时候对他的影响,可能超过任何人。



在老渔阳里2号展陈的很多《新青年》杂志中,有一本1920年9月发行的《新青年》杂志,它的封面非常特殊,图案是两只大手跨越东西半球紧紧相握,表明了《新青年》杂志性质的变化。这是因为陈独秀在历经五四风潮后,发现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等都解决不了中国问题,思想发生了转变,开始把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付诸实践,于是《新青年》也改组成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第八卷第1号《新青年》封面的变化,意味着中国和苏俄两个政党之间的紧密关系。


《新青年》杂志在当时影响巨大深远,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老渔阳里2号也成为擘划和见证“开天辟地”大事变的历史现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章海燕 李会杰 王思远 吴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