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为老人“补短板” 沪代表、委员共探“养老服务”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6-01-27 18:33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庞大的老年群体催生了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而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的预测,至2020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500万人,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尽管近年来上海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还有需要改进与提升地方,还有一些“短板”要补,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养老,建言献策“补短板”。


政府立法厘清“基本养老”和“为老服务”


今天上午,备受关注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在人代会上进行审议。人大代表赵奇就了提出了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既“基本养老”保障服务和“为老服务”是两个概念。赵奇说,人大对于‘基本养老’和‘为老服务’的界定目前仍较为模糊,还没有分的清楚,这对政府依法履职造成了一定困难。”


赵奇认为,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障服务应讲求均衡化、规范化,而“为老服务”则应追求“活力”。赵奇举例说,杨雄市长此次政府报告中提及,“十三五”期间上海应设立7000张公办养老床位。然而,目前全市老龄化已高达28.3%,养老床位显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因此,赵奇建议,“针对公办养老床位,是否应出台相关标准,明确哪些老人可以使用这些公办养老床位,让真正有需求的老人享受政府服务。”


赵奇还建议称,上海人大应从立法层面,对政府“基本养老”和“为老服务”作出明确界定,使本市养老服务更为科学化、规范化。


老年护理缺口巨大明确养老护工体系


概念厘清,就涉及到具体操作。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承受失能老人护理之重,可养老护工行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据一项数据显示,按照《上海市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要求》规定的养护配比5:1的要求,养老护工需求1.5万人。而按照实际需求测算,至2020年,将分别有1.36万人和2.7万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或社区养老服务范围,而应配备的护工总数为8200人,到时护工缺口将达5600多人。


与巨大的护工需求相比,护工行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据了解,目前从事护工的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偏高、就业门槛偏低、外来务工人员占比大,绝大多数来源于劳务派遣和自找门路;人员构成与服务水准整体呈低质化趋势,明显存在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濒临断层的倾向。


为此,代表们建议出台养老护理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养老护工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年轻人、本地人从事养老护工行业。鼓励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就业补贴政策,实施护工职业培训免费制、学历教育减免制等优惠政策。


政协委员曹艳春也建议,完善上海老年人非医疗护理专业从业人员培养、教育及培训体制,并建议综合参考老年人护理产业发达国家,结合上海的情况及特点,在市属高职高专等层面开设老年人非医疗护理的专业,将其纳入市教委、市计生委、市人社局认可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


建议出台老年优待福利制度设老年人意外保险


养老不仅仅要有服务更要有保障,而这一“短板”也要补。据了解,上海单是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已经接近350万,从累计投保人次来看,上海户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投保率大概在15%左右,如果算上外来老年人口,投保率更低,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意外保险对老年人群体的保障作用。


为此,政协委员肖星建议为扩大老年人的受益面和覆盖面,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肖星提议,以政府出资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政府作为投保人,商业保险公司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群体量身定制意外保险方案。在全市范围内推出,人群覆盖在沪生活或工作的50-60周岁退休人员,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政府出资部分覆盖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及失独老年人。


而在今天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审议会议上,人大代表沈志先也为老年人的权益进行呼吁。沈志先建议,抓紧出台长期护理保险等老年优待福利制度,特别是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要综合考量抬高底部、细化年龄段、方便老年人使用等方面的因素,切实提高上海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水平。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