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数据透露积极信号 “盲人摸象”摸不出中国经济真相
时讯
新华网
2016-02-19 15:27:56
春节黄金周市场年味浓、消费旺;外贸下滑但先行指标预示二季度出口压力有望缓解;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开局良好;消费物价温和上涨,工业价格降幅收窄……陆续发布的首月核心经济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尽管趋稳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势头强劲。
近期,海外“唱空中国”的杂音渐甚,但随着中国稳增长措施效果的不断显现,尽管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近期发布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显示,转型升级带来的效果已经显现,数据中释放的亮点和积极信号值得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借用“盲人摸象”的比喻颇为到位:摸到象鼻说是萝卜,摸到象腿说是柱子,摸到象尾巴说是细绳,这样的所谓“观察”得不到真相。中国经济的前景需要更全面、更具体的视野去看待。
新春数据有降有升 亮点频现
2016年春节过后,中国1月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相继发布,其中外贸、信贷、CPI、国际收支等数据尤为引人瞩目。
1月份,我国进出口1.88万亿元,同比下降9.8%。剔除价格因素,进出口、出口和进口降幅分别收窄至0.9%、0.5%和1.5%。“国际贸易是双边的,若中国总是维持那么高的出口增长,其他国家还活不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曾多次向新华网记者表示,尽管从近年来我国外贸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至今已进入“双降”态势,但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依然巨大,继续要求过去勇猛精进式的增速即不符合客观规律,也不符合当下的时代条件。
1月份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出现回升。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1月份CPI回升,主要原因在“春节效应”的带动。商家促销、消费意愿强烈,加之信贷投放活跃都对消费市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月的CPI是处在人民币贬值、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全球经济衰退等新因素下的。尽管有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我国CPI仍然没有结束上升的动力,这是一个可喜的结果”,赵锡军说道。
劳动力流转更加直观
随着化解产能过剩成为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可能引发出现“失业潮”的担忧开始涌现。这一担忧如何排解成为国内外极为关注的焦点。
2月14日,春节假期后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透露,今年1月份,我国调查失业率数据为4.99%。“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李克强说,“这是中国经济近一个阶段以来最大的亮点。”
与此同时,市场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一年一度的春节“招工难”出现了行业性扩散:O2O行业、物流行业、在线服务行业在节后出现了强烈的劳动力需求,部分行业和地区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17日表示,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深入推进,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劳动力市场整体更加活跃,过剩劳动力可顺利实现流动就业。
的确,“双创”所带来的就业活跃不仅仅局限在统计数字之上。从上世界90年代开始,人们对于农民工、白领的工作印象仅仅局限于工地工厂和办公室楼房。随着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快递员、创业者、产品设计、外卖工、在线家政……人们的职业面孔正在不断丰富,而且更加细化。
这背后实际上是“双创”在带来新产品、新服务的同时引发了新一轮的职业变迁,这种变迁实际上就是劳动力更加灵活流动的直观体现。
既是挑战也是空间和机遇
同样在春节期间出现的,是今年长假不断上演的中国游客爆买海外的现象。这一现象既说明中国消费需求的强大实力,同时也凸显出国内产品、服务供给的不足。
“人们去海外爆买什么,什么就有供给侧改革的空间”,有分析人士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的关键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对市场运行产生引导和促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根据市场运行的规律和价格机制设计政策体系。
“中国经济工作的思路目前正在发生变化”,赵锡军指出,随着简政放权和定向调控有节奏的推进,以往如大量引资、指导投资等由政策所主导的微观介入明显减少,中国的内需正在从跟随政策向跟随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向发展。
有新需求就需要新供给,有新供给就可以激发新需求。中国经济在向此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上仍有消灭贫困、人的城镇化、环境治理等挑战需要面对,而反过来看,这些挑战同样也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和增长的空间和机遇。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