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云聊两会: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筑起守卫城市的“上海堡垒”
时讯
东方网 记者 卞英豪 蔡黄浩 马鑫洋
2020-05-24 10:11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葛均波委员忙碌着——刚接受完媒体采访,他依旧要为疑难杂症,寻根问源。他所倡议设立的“e心门诊”,无论疫情肆虐,亦或他短暂离开,“云问诊”并不停歇。
不远处,“网红记者”朱同玉委员完成了一天的议程,拿起手机,他的工作还要继续——抗疫攻坚远未结束。身在北京,他在上海的抗疫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1份议案,5份建议,进入“两会时间”的全国人大代表刘艳,忙得无暇查看手机。她“操心”着议案,也“操心”着她所管理的医院、所教育的学生,还有她所热爱的城市。
23日傍晚,三位正在北京忙碌的代表委员,同时拿起了手机。这一次,他们共同来到东方网的“云演播室”,共同讨论的议题——上海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上海要建设怎样的公卫体系?
不久前,上海出台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上海要努力建成全球公卫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什么才是健全的公卫体系?上海又要建设怎样的公卫体系?
“一个健全的城市公卫体系,应该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安全堡垒,而不是因为突发事件临时搭建起来的‘板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如此诠释他所理解的城市公卫体系。
朱同玉表示,一个健全的城市公卫体系,应当拥有风险预警能力和重大生物应急事件联动处置能力。通俗地讲,预警能力能够预防重大传染疾病;应急处置能力则能大大提升重大疫情下的城市救治能力。
“我们的体系所抵御的并不止是疫情,它需要时时刻刻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守护城市的安全底线。”朱同玉委员说道。
集中统一、智慧高效、完善制度和预案。这是《意见》对上海建设健全公卫体系所提出的要求。如果说朱同玉委员提到了制度和预案,那么对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而言,他正在尝试的是让“智慧高效”落地生根。
“一个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不仅能看好你的病,还能管好你的病。”葛均波委员向东方网记者描绘了一幅蓝图——通过大数据等形式,一些身患慢性病的患者不用再“拖家带口”来到大城市看病,“一些基础的疾病可以让机器人来解决,它可以提醒什么时候该吃药等,是否需要去医院等等。AI还能持续跟进你的疾病,时刻与医疗机构联动。”
“更重要的是,一个智慧高效的体系,不仅能快速诊疗传染病患者。即使在出现疫情后,一些非传染病患者依然能得到及时的救治。”疫情期间,葛均波委员倡议设立的“e心门诊”,正是通过网络会诊的方式,让慢性病患者避免遭受的“次生灾害”。
“这次新冠疫情不是人类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传染病。”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看来,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一套常态化的机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确保人民的权益,完善的体系运作确保疫情的防控,丰富的人才储备确保体系的运转……这都是常态化机制的基础。”刘艳代表提出,在上一阶段抗疫过程中,上海依法防控、系统治理,已然形成了值得借鉴的“上海模式”。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特事特办”的模式正逐渐过渡成为一套健全的体系。
而这一套健全的公卫体系,正是时时刻刻、从方方面面保障人民的利益,守护人民的健康。
刘艳代表正在进行远程连线 东方网记者 蔡黄浩 摄
健全的公卫体系,上海还要做什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持续改革和发展的制度,才能不断适应波云诡谲的外部环境。对于城市的公卫体系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上海的公卫体系虽谈不上不完美,但代表委员、专家学者也正通过积极建言献策,促使上海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完善。
“公卫人才是当下公卫体系的薄弱环节之一。”刘艳代表指出,目前我国人民所熟知并且信任的专家有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主任等,他们都是公认的临床专家。而真正的“公卫人才”不仅需要懂临床,还需要懂预防、懂管理、懂法律,甚至还得懂一些宣传。
然而,包括上海在内,这样的“全才”正是当前体系中较为缺乏的。刘艳代表指出,与医疗机构蓬勃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部分重点岗位的公卫人才明显呈现青黄不接。在本次疫情阻击战中,一批工作仅1到2年的公卫“新兵”被推上抗疫第一线。“越是基层,越是缺人才”。
上海乃至全国,应当如何建设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公卫队伍?刘艳代表提出了多项建议。一是加强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和能力培养,提升公共卫生人才专业能级。二是强化制度设计和平台建设,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倾斜激励“引”才,通过保障待遇“留”才。
刘艳代表 受访者供图
对此,葛均波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在公卫人才梯队中设立一支“预备役”的队伍。“培养一批符合公卫体系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没有疫情的时候,他们可能是一个临床大夫。疫情来临时,他们需要马上奔赴前线,承担各自的职责。”
除了人才的问题之外,在朱同玉委员看来,空间、床位等问题同样也需要提升。“虽然相比许多国际城市,上海的床位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但如何应对百年一遇的疫情,我们依然有努力和进步的空间。”
朱同玉委员强调,“建房子对上海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我们要做的从来就不是建几间房子,而是把它建成一个科学中心、创新中心、医学中心,最后才能真正地发挥安全堡垒的作用,保障城市的安全。”
朱同玉委员 受访者供图
公卫体系建设如何从我做起?代表委员:从不传谣开始!
“抗疫从来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支队伍就能完成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更是如此。”如果说疫情阻击战是一场人民共同的“战役”,那么公卫体系的建设同样也需要全民参与。
“上海拥有一支专业素养极高的医疗队伍,包括疾控、救治等,他们负责专业的工作。”朱同玉委员表示,“疫情来临时,百姓也需要积极配合相关专业工作,做好个人防护。防控常态化,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样也是对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同玉委员认为,上海在建设健全公卫体系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筑起的堡垒。”
“我认为,百姓能做的最大贡献应该是不信谣,不传谣。”葛均波委员以心理学的“手表定律”为例作了解释,当人群中只有一块手表时,人们会根据手表的时间生活。可是当人群中有两块手表,且手表的时间不一致,届时怀疑甚至恐慌的情绪将会蔓延至整个人群。
“普通百姓在没有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不应当传播未经确认的消息。权威的信息应当由权威专家、媒体来传递。”葛均波委员认为,加强科普宣传,丰富科学知识,同样也是普通百姓对公卫体系建设所能做的贡献。
葛均波委员 受访者供图
对此,刘艳代表也表示,需要加大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健康科普教育。“我们应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把健康教育和文明生活方式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体系。”
刘艳代表认为,公共卫生安全的知识应当“从娃娃教起”,每一位城市居民,无论是专业公卫人才,还是刚刚入学的孩子们都应当切实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校承担好教育的职责、科学家做好科普工作、媒体做好传播工作。各司其职,相互帮助,携手努力,这也正是我们能对公卫体系建设做的最有益的事。”刘艳代表说。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