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视频 | 向“上海工匠”致敬!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齐越

2018-11-11 19:02

日前,2018年"上海工匠"正式揭晓,共有来自各行各业的98人获得了"上海工匠"的称号,他们中的很多都是来自一线的职工,却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其中的两位。



手握对讲机,把控操纵杆,和往常一样,黄华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坐在离地面十五层楼的操作台前,一干就是11个小时。

从2004年进入上港集团起,黄华就一直从事轮吊、桥吊司机工作,累计安全装卸集装箱42万个,叠加起来相当于123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去年,洋山四期无人码头启用全新的桥吊远程操作法,在没有领路人的情况下,黄华开始自己摸索操作技巧。黄华说:“任何一项手艺都离不开勤学苦练,最晚的基本上我们要练到凌晨两点钟。”



反复操练、细心钻研,黄华练就了在40多米高空精准目测的能力。在没有辅助对位设施的情况下,一次性着箱成功率可以超过90%,他借此在全国30个港口138名高手参加的行业技能竞赛中摘得个人一等奖。

但黄华并不满足,他利用空余时间整理出160多万字的工作文档,并花了8个月编出一份操作手册,帮公司培养出了一批专门服务于自动化码头的桥吊远程操作员。



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桥吊远程操作员们对他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很多业务的优化方案,包括现场管理制度的制定,他都有参与进去,而且他还会亲身示范,把重点的、难点的、危险源都告诉他们。而黄华却说:“随着生产节奏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其实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勤奋好学,是上海工匠们的共同点。对他们来说,进口博览会就是一次学习国际最新技术的绝佳机会。像这家日本企业展示的全世界运行速度最快的焊接机器人,就让黄华兴奋不已。



而另一位上海工匠,来自电信系统的吴文巍,则流连于英特尔展台的5G产品展示区。

谁能想到,对前沿技术了如指掌的吴文巍,21年前入职时还只是个普通客服。他依靠坚持不懈的学习,最后成功转型为一名电信技术专家。

最近,他正带着团队研发一种可以计算液体中的颗粒物数量的设备。比如鱼塘养殖户播撒鱼苗后,就能用这台仪器精准探测数量并上传至后台,方便日后追溯。

目前这台仪器每秒已可分辨5000个颗粒物,是国际行业平均水平的10倍。但吴文巍仍不满足,他还在钻研水体浑浊的情况下,仪器能否正常使用,读取率有没有可能再快一点?



同事们笑称吴文巍是工作上的"一休",总能连环炮式的发问,然后布置一堆新任务。而在吴文巍看来,钻研和创新,正是一名新时代工匠所报备的素质。团队工作人员赵文涛说:“他会问很细节的东西,不仅仅是现在的状态,更要知道问题在哪里、有什么解决办法,不会站在一个很墨守陈规的尘封理论去想问题。”吴文巍说:“对一件事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必须要与时俱进,要能够吸收不同行业不同技术的最新亮点,有个集成创新的能力。”

曾经有统计梳理过关于工匠精神的高频词,"精益求精""创新""专注""敬业""极致""完美""坚持"等都是,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让更多劳动者以开放、创新、包容的心态和胸襟,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聪明才智,共同建设美好上海,享受美好生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