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视频 | 《我在美国学中文》第三集·文贯东西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涛峰 李源清 楼崇星 应鋐

2023-02-05 08:35

1.4万,疫情前每天往返中美的人次


17分钟,两国间往来航班的起飞间隔


233对,中美间缔结的友好城市数量


以及40万,学中文的美国中小学生人数


卡斯卡德小学生唱诵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浩瀚的太平洋,隔开了中美两个制度和文化迥异的国家,却阻不断两国人民对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同文明的互鉴与交融,离不开语言。


曼德拉曾说:用对方听得懂的外语和他交流,他会听进脑袋里去;用对方的母语和他交流,他才会听到心里去。


相比4亿学英语的中国人,美国学中文的人要少得多。


于是,有这样一批人,不仅自己学中文,还选择了教中文、推广中文,想让更多的美国人掌握这门语言。


李当:学中文可以作为一扇窗户,让我去了解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后来发现,真的是这样子的。


这个普通话说得比很多中国人还标准的美国人,名叫李当,英文名叫唐纳德·纽曼,现在在哥城汉语学校教中文。


严格来说,这是一所中文语言培训机构,是李当的大学同学石老师在2010年成立的,当时只有一间办公室,来学中文的孩子也就三四个;2014年,李当受邀加入,如今,不仅办公室变大变多,还有了四间专门的教室。


李当:中国这几十年来发展得很快,中国越来越重要,大家想了解,也想和中国合作,我们的学生有很多原因来学,有些是娶了个中国媳妇要学,或者说要和中国做生意,还有一些就觉得很神秘,特别喜欢。


学中文的原因各式各样,年龄也参差不齐。李当和石老师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案和教学方法。


李当:这是我们最大的教室,疫情之前,最多可以坐10个学生。基本上我和石老师分别每个星期会教25到30堂课,星期六星期天也有一些。我们挺忙的,挺忙的。


教室里摆了四张长课桌,墙上挂了几张中国水彩画,一张声调示意图,还有一张中国地图,干净整洁。桌上摆着一会儿上课要用的教具。


李当的学生,大多每周来上一两次课,最小的只有两岁。他为学生们设计了很多游戏,边玩边学,课堂上基本只说中文,因为他知道,出了教室,学生们听说中文的机会少之又少。


李当:比如说我们会提前准备不同颜色的彩蛋,彩蛋里面都有东西,小孩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特别想要知道,所以他就会很乐意地去学颜色。两岁的小孩一开始跟我们上课的时候也许不说话,就听或者就跟妈妈说英文,一旦有了这个他就很愿意学,我不知道这个人要我说什么东西,反正我要这个东西,所以他要我说蓝,好,我就说蓝色,这个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018年,他们开通了油管频道。李当录了不少视频,把课堂上没有时间讲深讲透的语言点,分享给更多想学中文的人。


李当:大家好,欢迎回到哥城汉语学校,我是唐纳德·纽曼,这是”问问中文老师”栏目。今天这一集,我们来聊聊中文里的3个动态助词。其中两个我们经常遇到,一个是“了”一个是“过”。


李当说,他喜欢教中文,没想过改行。他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李当:目标就是和本地人分享对中国文化对汉语的乐趣、兴趣、热情。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更多的人也迷上我自己迷上的东西。


李当接触中文,其实很晚,机缘也很特别。2000年上映的电影《卧虎藏龙》,让他迷上了中国文化,还给自己起了个和男主角一样的中文名:李慕白。


李当:2000年的时候,我在上高中,我还没有开始学,02年开始自学,03年上了大学,我怎么知道汉语很热,那个时候有好多钱,有美国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的支持,俄亥俄州立大学也给了很多学生一些奖学金。所以我很幸运,我算很幸运,那个时候正好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学中文的时候。


世纪之交的中国,快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奥运、世博两大盛会先后落户北京上海;博鳌亚洲论坛成立;APEC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世界三大男高音在故宫午门同台献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


伴随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交融,“汉语热”席卷全球。


2008年,李当还叫李慕白时,报名参加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14年前才艺展示时朗诵的诗,他到现在还记得。


李当:《到中国去》是一个非常想到中国去学中文的学生,然后他就阐述他的心情。然后老师还教我故意把它说得很戏剧化,诗朗诵的时候,你的动作要比较夸张一点。


决赛在中国的湖南长沙举行。决赛前夜的文艺晚会上,李当被选为选手代表致辞。随后,来自55个国家的110名选手,大显身手,不仅带来中文的歌曲,还带来舞蹈、曲艺、杂技、绘画、武术等精彩表演,陪大家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李当:上电视,第一次上电视,而且是直播,好紧张。有好多难忘的,除了上电视之外,跟那些从各个国家来的选手在一起玩,觉得非常好玩,而且我们的共同语言是中文,所以跟法国人说中文,跟朝鲜人和韩国人一起唱歌,一起说中文,觉得很和睦很美好的感觉。我们那边像是一个很小的联合国,但是可能比真正的联合国还要和睦很多,所以挺好玩的。


李当最终获得第三名,还拿到了“最佳人气奖”。当年的奖杯,就放在他如今的办公室里。


李当:三等奖之一。还好他们没有说之一,如果要写之一的话就不太好。


比赛结束了,李当也从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拿到中文硕士学位。他在“汉语桥”比赛中的优异表现,被湖南卫视看中,也为他赢得了在中国工作的机会,就像他刚学中文时设想的那样。


李当:如果要把中文学好,可能要去中国,住在中国,跟中国人打交道,尽量地变成中国人,听他们听的歌,看他们看的电视剧,这就是我的任务,给自己定下的任务。


如今,李当回到美国教中文,除了语言本身,他也十分乐意分享自己所看到的中国。他建议学生,一定要亲自到中国去看看。


李当: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我知道还有很多东西我不了解,我完全学不到的,所以我是有责任感,我觉得我有责任分享我的收获,但是我只能给学生一个开始,他们最好要自己去中国生活一段时间,或者很长时间,才会有那么一点点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的认识。


中美两国的频繁互动,让这股“汉语热”持续升温。1990年到2008年的近20年间,美国学中文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根据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的统计,美国大学里选修中文的学生,1998年是28456人,2013年变成61055人,增长115%;把中文作为第一或第二专业大学生,2001年有243人,2013年有706人,增长190%。


斯蒂芬森:掌握中英双语的美国人越多,中美两国的联结就会越好,无论是民间、企业还是政府。我们越了解相互的语言和文化,就越有可能解决世界面临的地缘政治问题。


出于安全、教育、文化交流等目的,美国也从国家层面推广外语教学,希望培养多语种人才,抢占先机,应对挑战。中文,正是其中之一。


2002年,美国国防部推出语言旗舰项目,为大学提供资助,开展中文教育,几年后,中小学也被纳入其中;


2006年,时任总统乔治·布什,提出国家安全语言倡议,由联邦拨款1.14亿美元,培养高级语言人才;


2007年,美国国务院、教育部和安全局共同推出“星谈计划”,为中小学的外语教师提供资助,最主要的就是汉语和阿拉伯语。


2009年,时任总统奥巴马宣布“十万强”计划。随后五年,美国实现了送1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目标;


2015年,奥巴马又宣布了“百万强”计划。


奥巴马:全中国的孩子都在学习英语。我们也要启动“百万强”计划,未来五年,鼓励100万美国学生学习中文。副总统拜登说,他的两个孩子已经开始学了,确切说是他的两个孙辈。毕竟,中美要想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学会对方的语言,真正理解对方,会是个很好的起点。


犹他州的卡斯卡德小学,是最早开展中文双语教学的学校之一。全校六个年级,学中文的孩子超过一半。


斯黛茜·里昂:目前在犹他州,一共有93所学校加入中文双语沉浸式教学项目。学中文的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变化,目前全州至少15000名学生在学中文


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教中文的六位老师,也被特意提及,接受大家的鼓掌致意。


犹他州是美国最早立法在全州推广双语沉浸式教学的州。双语选项包括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当然,还有汉语。


法案的发起人,就是这位喂马人,犹他州前参议员霍华德·斯蒂芬森。


斯蒂芬森:我在2007年发起关键语言项目,在高中推广中文教学。但我意识到,对培养语言流利度和文化接受度来说,相比从低龄开始,高中开始有点晚了。如果他们在更年轻的时候学语言,他们流利使用语言且了解这种文化的概率要大得多。


2008年,双语教学项目覆盖到犹他州的小学和初中,如今已经有160多所学校加入,其中有93所都选择了中文双语项目。


斯蒂芬森:这是我最自豪的成就,这依靠很多人的协力才得以完成。为项目立法非常重要;资金也很关键,但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那么多老师,没有那么多愿意参与的学校,这个项目也不会成功。


政府经费有限,双语项目每年都要争取预算资金。随着每年加入的学校越来越多,如何说服立法者,优先拨款给双语项目,斯蒂芬森动足了脑筋。


斯蒂芬森:有一年,我们带了两名四年级学生到犹他州参议院,让他们在那里发言。 一个说普通话,另一个翻译;然后另一个说普通话,这一个来翻译。


普罗沃市瓦萨其小学中文沉浸项目学生:你好!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感谢你们给我们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来分享在犹他学中文的体验。我们是来自普罗沃市瓦萨其小学中文沉浸项目的四年级学生,有数以万计的学生正在学习中文,我们非常喜欢学习中文。我们因为会说两种语言而自豪,我们可以用中文和我们在中文沉浸项目的朋友进行交流。我知道学习中文改变了我的未来。非常感谢你们对犹他双语沉浸项目的支持。


斯蒂芬森:它深深地触动了立法者的心,这是我们用来获得资金的秘密武器。


斯蒂芬森还有个好搭档。名叫斯黛茜·里昂,在中国台湾生活了12年,2005年回到美国,2010年起,担任犹他州教育厅的中文双语项目负责人。


斯黛茜·里昂:这边是我们的中文教室,我们一进去要请学生说中文,他们必须说中文,我们要不断地提醒他们,这边就是我们的初中教室,可以看到老师用很多东西,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在一个完全有中文的环境。


负责这个项目之前,斯黛茜教了近十年中文,经验相当丰富。


斯黛茜·里昂:沉浸式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把语言学习放到一个情境中,而不仅仅学习词汇。老师们制作了这些图片,提供词汇的使用语境,把词汇放在句子中帮助记忆。


参与中文双语项目的学校,半天用中文教学,半天用英文教学。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安排,又有很大不同。


斯黛茜·里昂:小学就是两位老师,英文老师中文老师,他们把上课时间分成50%英文,50%中文;一到三年级的中文老师要教所有的课程,要教数学、科学、社会学、中文,然后英文老师是教英文;四到六年级,中文老师还是继续教科学。如果是在小学,就有一个伙伴英文老师,他们两个一起来教,所以早上有一个班,下午有一个班,教同样的东西。然后他们换班。到中学,没有办法继续这样的模式,所以学生的时间真的减了差不多一半。


斯黛茜的中文十分流利。看得出,她十分喜爱中国。来到办公室,她开心地展示自己的“中国故事”,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斯黛茜·里昂:这是我的毕业证书,哈哈哈,是我参加中文强化学习班的毕业证书。


还有,练太极的功夫衫


斯黛茜·里昂:我每周都会练功。


带学生爬长城的合影


斯黛茜·里昂:这是我第一次带去中国的学生访问团。


以及人生中的第一张中国画


斯黛茜·里昂:这张是我画的。是我访问辽宁一所学校时,他们教我画的。


当然,来办公室的主要目的,是看一看孩子们用的教材。


斯黛茜·里昂:让我把这些书拿过来。我们和出版商合作,设计了包含语言情境的沉浸式课程。比如,学数字的时候,除了说数字,我们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数字呢?孩子们当然会学说数字,但我们也会有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使用数字。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故事,教练带着孩子们玩游戏,喊出让孩子们跑过去的数字。


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听说读写不同的教学要求。


斯黛茜·里昂:编选教材是项大工程,但这套教材对学生来说效果非常好。


效果好,是不断摸索的结果,过程中当然少不了文化碰撞。


斯黛茜·里昂:这些教材并不是只把中文带到美国环境来,它也让老师们更了解美国的一些文化,什么是好笑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小女孩,她的鱼是她最好的朋友。所以她在想,我可以给我的鱼买衣服,为什么我不能买衣服?学生们认为这很有趣,但是老师不喜欢它,所以我们不得不改变它。


犹他州的双语教学模式,经过14年运作,越来越成熟。看到项目给犹他州、美国、特别是孩子们带来的好处,斯蒂芬森和斯黛茜总是不遗余力地推广。


斯黛茜·里昂:在每一年的州议会联合会上,我都会向我的同事介绍双语浸入式项目在犹他州的运作情况,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这么做。有几个州愿意这样做,特拉华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已经率先迈出了这一步,很好地采用了我们的模式。


斯黛茜·里昂:2019年发生过一件事。犹他州发生过几起中国游客的严重车祸。其中一起是在一个小镇附近。警方无法与事故中的人沟通,他们都是中国人,但他们记得有一个警官,他的儿子就参加了中文沉浸项目。他们打电话到他家里,他的儿子在家,他帮助了警察。一个六年级的12岁男孩,帮助警察和伤者沟通,解决了大难题。我真的觉得,你永远不知道何时有机会用你掌握的语言帮助别人。这就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真正原因,不是吗?不是为了坐在教室考试,而是用它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同样致力于中文传播的,还有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加拉·沃克教授,中文名叫吴伟克。这是个在中美两国汉语教育界都响当当的名字。


80岁的他,依然干劲十足。他把大半辈子,用在了汉语教学和教学法研究上,用著作等身、荣誉满墙、桃李满天下形容他,一点不为过。


吴伟克: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0%,没错吧,这让中文天然就有了特殊性。中国人真的很多,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是中国人,并且生活在中国,不管什么事,它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个人。


吴伟克的爷爷是水手,100年前曾到过中国。跟着爷爷长大的吴伟克,从小就知道了中国。


吴伟克:我爷爷在中国看到很多令他惊叹的事,很多他都喜欢,特别是中国美食,但他也看到一些令他困惑的事。所以我对中国最早的兴趣,就来自爷爷给我讲的那些事,还有林语堂的书。我们当时住的小村庄有个图书馆,负责图书馆的是位女士。她喜欢林语堂,她总是把林语堂的书带到图书馆,给我们讲这些书。


吴伟克就此结下了和中文的缘分。他在得克萨斯大学拿到中文博士学位后,又去康奈尔大学深造。


吴伟克:我在康奈尔学中国文学,我能读很多书,认识很多字。当时有一本5000字的小字典,不在这里就在家里。里面包含了5000个汉字,我全部背下来了,但问题就是,虽然字都认识,但有些内容却读不懂。


认识字,却不会用。吴伟克后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教书时,发现这是很多美国学生存在的问题。


吴伟克教授将研究方向,从中国文学,转向了汉语教学法。2000年,他设计了 “体演教学法”,就是设计真实的生活场景,学生代入角色表演,在这样的体验中,强化对中文的使用记忆,而不仅仅是认识汉字。


这就是“知行合一”,他也把这句话挂在办公室的墙上。


2003年,吴伟克荣获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这个奖授予在汉语教学、汉语研究以及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友人。


他也是英语世界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吴教授还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开设了全美第一个中文教学博士点,至今已经培养了25名中文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则有上百人。


这一天,两个学生约好来看他,向老师汇报一下近况。


女学生:我现在工作中不用中文,但我觉得,不管工作中用不用中文,你学了中文,你能够解决任何的问题,我面对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就自己想,中文写80多页的论文,如果你能够用中文写80多页论文,还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所以我觉得学汉语,就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勇敢的人,更自信的人。


男学生:2016年我大三的时候去的北京,当时我只学了两年中文,非常好的体验。北京语言大学这个项目的特点就是周一到周五,只说中文。如果老师听到你说英语,会惩罚你的。他们说的非常严格,他们说,如果你说了三次英语,你需要回国,当然其实不是这样。他们只要你说中文,不要说英文。


吴教授培养的学生,大多从事与中文和中国相关的工作,比如接待中国访学团,从事中美文化交流,当然,还有很多人选择教中文。


随着美国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老师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二十年前,俄亥俄州开设中文课的学校只有个位数,学中文的学生只有几百人;如今,全美超过20万所学校提供中文教学,学中文的美国人约有40万。


虽然为美国培养了许多中文老师,但吴伟克教授还有更大的目标。


吴伟克:如果我们在网上拥有大量的中文教学材料,人们可以说,这是我们想要教的,我们希望大家照着这个学,而这些材料都是在线,人们可以使用它们,这样全美甚至全球的中文教学就会有很大改善。我出版了很多(中文教学)教科书,在编撰教科书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我认为教科书现在已经过时了。所有材料都应该上网在线,任何和语言相关的材料,都应该有视听方面的呈现,人人可以上网随时获取。


80岁的吴伟克教授,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疫情之后,学生们可以再像以前那样,前往中国学习一到两年。毕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个中滋味,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