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9″

视频 | 打造千园之城(上):郊野公园,又郊又野?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戴晶磊

2021-09-02 19:00:13

上海正在全力打造公园城市。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郊野公园因为独有的自然野趣和田园风光,可以说是家门口的“诗与远方”。上海首批七座郊野公园,在2018年底陆续建成开园,逐渐受到市民游客的青睐。如今将近三年过去了,这些郊野公园运行的如何?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提升?来看记者的调查。



打卡一座郊野公园,自驾或许是很多市民的第一选择,距离青西郊野公园还有五公里,记者看到,每隔几百米,都有路牌沿途指引。


但到了停车场后,却没了指引路牌,公园入口在哪里呢?摸索近3公里,记者找到了公园入口,还得再往前行驶一公里,才能抵达游客服务中心。占地60多亩的水上森林,是必看景点,但只能从生态保育区入口步行前往。烈日当头,对老年人来说,并不容易。


“像这里路不是很好的嘛都可以开的,电动轮椅什么的 ”,记者沿途就遇到了不少气喘吁吁的银发族,“如果有点休闲有吃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待一会儿。”



那么,游客们的“能量补给站”又在哪里呢?


公园导览图显示,园区内的餐饮主要集中在入口处,而园内为数不多的服务驿站,也闭门谢客。工作人员告诉了记者其中的缘由,“因为是承包给私人老板的,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


非节假日客流少,使用率不高,郊野公园的不少公共设施最后成了摆设。周中的嘉北郊野公园,上午11点,入园人数仅有68人,餐饮、小吃摊、甚至部分自动贩卖机都收工停运,入口处的共享单车,几乎都无法使用。


不仅配套设施差口气,不少郊野公园,野趣有余,休憩不足。嘉北郊野公园往纵深走,看到的几乎都是翻耕中的大片农田。



郊野公园的建设试点开始于2014年,在原有农地格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农户宅基地置换及农林水建设等项目,实现生态修复,2018年底,首批七座郊野公园陆续开放运营。足不出沪,便可饱览绿色。不过,城市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并非看得见这么简单。



拖家带口的市民希望增设一些寓科普设施,让小朋友也能游有所获,“我为什么在这个凉亭呢?因为我看到这里有关于鸟的介绍,那我可以带她过来看一下。不过这一块可能还不够,小孩子你要给他科普啊,不是说纯粹知识看绿色,她也不知道看什么。”


然而,郊区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 三大空间在郊野公园内的高度重叠,也决定了郊野公园并不能像城市公园这般,唯休闲旅游至上。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告诉记者:“郊野公园的建设目的还是以保护耕地保护生态涵养这样一个前提,随着一些老百姓越来越多以后,配套自然也就不满足了。”


在城市中打造诗和远方,让市民游客爱来、常来,郊野公园的功能提升迫在眉睫。生态保护与休闲游憩如何兼顾,金山廊下郊野公园二期板块内,这片15公顷的农林水乡,开始试点。



三年前,华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团队进驻这块试验田,先后移植30多种苗木后,如今这里已慢慢生长为农、林、湿复合型生态系统,引得蛱蝶、蜻蜓等竞相落户栖息。


几天前,农林水乡的首秀,请来了20组家庭,在生态学博士的带领下,孩子们捕蝴蝶、抓昆虫,不亦乐乎。未来,团队计划结合场地特征与四季变化,打造常态化的自然课堂。



在农林水乡探索者、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陈雪初看来,郊野公园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其功能定位,尤其是赋能增效,“我们不单单去恢复一块地方,我们要把相应的设施做到品质要提升,要有一些空间让人可以进去,适当进去感受自然。”



可喜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郊野公园开始功能提升,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告诉记者,到2023年,上海将立足于“食、宿、行、游、购、娱、锑、公”八个方面,通过151项任务清单,一园一策,切实推动郊野公园成为市民的好去处,“第一个是补好公共服务的短板,郊野公园怎么跟外面交通便利进行衔接;第二个核心功能区怎么把公共设施完善起来,提高公共服务和便利性 再一个补好郊野公园游憩体验的短板 挖掘现有的乡村趣味的自然景观,增强一些项目,让老百姓在里面增强一些体验。我想通过我们这一轮提升以后,我们首批的七个郊野公园再加上我们在建的三座郊野公园会成为上海市民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上海市民到郊区去会找到更多的蕴含自然野趣的生态空间环境去休闲游憩。”



到2035年,上海周边将建成至少30座郊野公园,打造“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多层次的公园体系。期待郊野公园通过新一轮的功能提升,成为上海改善生态环境、拓展游憩空间、带动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戴晶磊 摄像:王思远 孔权 屠佳运 沈佳俊)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