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吴昕:做好城市生命的“传送带”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施蒙纳
2018-05-22 17:26:23
吴昕,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随车急救医生。他是特殊的医生,习惯于在紧急状态下工作,他的职责是在通往抢救室的路上,多为患者争取一份生的希望。他也是普通人,却用肩膀扛起120电话那头对生命的期盼。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取患者的健康与微笑,用自己铿锵有力的足迹,传递急救工作者的正能量!
现场急救最紧张的莫过于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和静脉注射是对急救技术的考验,胸外按压是对体力的考验,家属期盼的眼神是心理压力的考验。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人数高达54.4万,已位居全球之首。而心脏骤停后的8分钟,正是所谓的“黄金8分钟”。在这个时间实施心肺复苏术,成功几率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降低:1分钟内,成功率在90%以上;到了8分钟内,成功率为20%左右,并且可能已经“脑死亡”。在心脏骤停10分钟后实施心肺复苏术的话,成功率几乎为0。同时,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仅为1.5-5.2%之间,而美国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接近40%。
现代城市受交通状况的拥堵、老龄化的加剧、远距离调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17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即呼救电话受理起至救护车到达呼救地)为16分39秒,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已经错过了“黄金8分钟”的抢救时间。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15年来,吴昕成功完成了院前心肺复苏100余例,多年荣居“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年度心肺成功率最高的医生”,2017年他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了35.48%。常有人问吴昕,“你心肺复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快、准、狠!”。尽管如此,每每发生状况,只要有一线希望,吴昕也绝不放弃。他说,这是最能体现院前急救医生价值的事情了。
作为一名院前急救的从业人员,不定时的三餐和高强度的工作让吴昕成为了同学朋友中有名的“劳模”。有好友劝他转行,吴昕总是笑笑说:“每当我看到患者经过我双手抢救,能重新呼吸这地球的空气时,当我看到家属那担忧的表情转为喜极而泣的时候,那种自豪感多少钱也买不来。”他说,他拯救的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社会中有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都有他存在的必要性。120医生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
因为业务能力强,吴昕参加了上海市第一批“青年医师培养计划”,成为优秀青年医师领军人物中的一员。从2008年开始,他成为了一名带教老师,10年间,他共带教医生近30人,其中部分已成为医生的中坚力量。作为带教老师,他不藏私,会把在医师培养里学到的新技术、新理论拿出来一起分享;他的徒弟出“师”不出“门”,他每个月都会利用休息天把自己的徒弟和徒孙召集起来,召开小型病历研讨会,让大家讲述遇到的病历和处理方法,一起讨论一起提高。一年365天,吴昕177天坚守在院前急救的第一线,近50天活跃在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的志愿服务中。12小时的工作时间,他平均需要救治10位患者,除去抢救、路途和交接,他留给自己的时间不足以吃一口囫囹饭。2013年至今,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共有149名急救医生离职,但受到吴昕爱岗敬业的精神感染,他的30余位徒弟、徒孙中,只有3人辞职。
1.73米的身高,50公斤的体重,你可能很难想象身材略显瘦小的吴昕每天拿着30多斤重的药箱爬楼梯,抬着远超自己体重的病人已是家常便饭。 一天,吴昕车组接到调度派出的任务。抵达现场后,警察示意伤者仍被压在土方车下!吴昕马上手提药箱和监护仪,来到土方车边,蹲下查看。只见一老人双腿仍旧被压在土方车后轮下。“快让警察拉警戒线!我到车下去抢救,你们在车外协助我一下。”吴医生喊道。他不怕地上还未干的水塘,不怕土方车下厚厚泥泞的地盘,不顾自身危险,立刻从土方车右边的前后轮之间,钻入车底,进行抢救工作!由于车底高度有限,吴昕只能坐在地上,弯着腰,压低自己的身体给患者量血压,做体检,进行静脉注射。每一个平时看似容易的动作,现在做来却实属不易,举步维艰。
蓝色的警灯划破无边的天际,吴昕依然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中,或许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急救医生很辛苦,可是,我很自豪,因为我是一名急救医生!”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施蒙纳 编辑:傅群)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