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视频 | 百年前的渔阳里,有条“马克思主义小道”?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海燕 李会杰 王思远 吴迪

2021-04-16 12:53

风云激荡的20世纪20年代,上海法租界环龙路(今南昌路)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之间,有一片石库门建筑,此处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弄堂,靠近环龙路的一段(建于1912年)称老渔阳里,靠近霞飞路的一段(建于1917年)是新渔阳里,因陈独秀、俞秀松等许多共产主义先驱都曾在这条小道留下深深的足迹,所以它被人们称誉为“马克思主义小道”或“共产主义小道”。百年前,在其中两幢石库门房屋里所发生的一切,犹如迅雷划破黑暗夜空,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一批批热血新青年来到渔阳里,立下报国之志,开启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的红色征途。



老渔阳里2号是陈独秀的住所,也是《新青年》编辑部,穿过百米的“马克思主义小道”,就可以来到新渔阳里6号,这里集结了很多进步青年。根据李达的回忆,为了掩人耳目,当年在新渔阳里6号外面挂了一个“外国语学社”的牌子,还在《民国日报》上刊登了招生广告,其实这里的学员都是各地党组织推荐的青年人才。陈独秀、陈望道在新渔阳里上课,青年人也经常到老渔阳来讨教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条小道上穿梭往来,使“马克思主义小道”成为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建新型政党的见证。



新渔阳里6号与老渔阳里2号是同时存在的,可谓是建党工作的配套工程,是理论宣传、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陈独秀在创建新型政党的时候,对青年就寄予厚望,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就有一篇《敬告青年》,是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时代青年的寄语。当时很多进步青年在“五四风潮”的影响下来到上海,找到陈独秀。这些慕名而来的青年,要求陈独秀指引方向,指点迷津,出于培养人才的考虑,另外一个新型政党在当时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就包括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党在1920年8月份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当时叫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又改名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再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就是我们今天的共青团的前身。渐渐地,青年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很多青年人从这里走向新的革命征程,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章海燕 李会杰 王思远 吴迪  实习编辑:高雅)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