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

视频 | 上博东馆青铜展厅亮相 讲述3600年青铜史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海燕 张鹰

2024-02-04 23:01

2月2日万众期待的上博东馆正式启用,其中“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厅率先试开放。和之前市区原本的青铜展区相比,这次新馆其中的青铜展厅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上博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在东馆青铜展厅一处40平方米的独立展区安了新家。观众称:“以前的布展没有给它这样非常大的空间 现在这样就很突出。”“新馆里大克鼎在c位了,本来大克鼎是和其他青铜器陈列在一起的。”


此前,大克鼎在人民广场馆时,每次要“出差”或是挪动展位,都大费周章。工作人员得先用堆垛车吊起玻璃罩,再启用叉车、拖车,才能让大家伙平稳移动。而这次在东馆的新家里,一个专门为它设计的特殊玻璃展示柜,解决了上述难题。



“现在中心柜开启基本都是半机械和机械,开启非常方便。比如大克鼎这个中心柜,就像火柴盒子,一个人就可以推开,安全性也非常高。”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马今洪介绍。



上博东馆的青铜展厅总共1800平米,比原先市区的展陈面积增加了400多平米。这让之前许多因展陈面积所限,不得不常年藏身库房的宝贝们,有了展示的机会。比如,上博“镇馆之宝”之一的商鞅方升是时至今日“商鞅变法”唯一的实物例证。但以往它只有在上博特展时才会亮相,而今,商鞅方升终于首次出现在了常设陈列中。



“当时展陈体系中没有专门展出秦汉以后的,主体到战国就结束了,这次时间段拉长之后,商鞅方升在秦汉时期在融合期非常重要的器物,也是万众期待。”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研究员胡嘉麟说。



如今青铜展区的506件展品讲述了从公元前18世纪夏代晚期,一直到19世纪中叶清代中期的3600年历史,可以说是海内外唯一的、体系最完备的中国青铜器通史陈列。


为了帮助观众读懂3600年青铜史,上博专家们还新增了近万字的文字说明,从青铜器的生僻字读音到器类说明、用途分类等,都简明易懂,堪称一部立体生动的古代青铜史教科书。



新增的一百多件宝贝,重点展现了上博对汉代以后青铜器的研究成果。比如北宋政和年间的大晟钟就是入藏上博以来首次露面。


胡嘉麟介绍:“这套乐器很重要,它开启了中国古代复古风气。之前青铜器在秦汉之后处于融合、甚至衰微的趋势,青铜器逐渐从礼器向生活实用器转变,在中国礼制史上它是标志事件。”



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鱼形壶、中宫雁足灯、八牛贮贝器、四灵纹染炉、“最年轻”的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的象尊等珍贵文物也一一亮相,尽显上博的丰厚馆藏。“现在展出一级品有60多件,一级品占到馆藏青铜一级品60%以上,基本上尽全力把家底摊开来看。”马今洪介绍。


不过,正是因为上博家底丰厚,青铜器藏品就有九万件左右,其中上百件国家一级文物,因此,要如何从中选出500多件展品,也让专家们“纠结”了一年多。最终的展陈,融入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像云纹鼎,此前是陈列在夏代晚期展柜中,而根据最新的研究,这次调整到了商早期展区中。



新馆还额外留出了一块400平米的互动区。欣赏完文物,观众能在这儿进一步了解商周青铜器制作技术,通过互动小游戏了解青铜镜的透光原理。观众称:“感觉它活过来了,古代能工巧匠在没有物理学计算的前提下把它实现了,真的很了不起。”


考虑到上博古代青铜器唯独缺少的古蜀文明收藏,此次东馆开馆还特别策划了“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同步向公众开放,形成互文。等到今年11月底,上博东馆全面开放时,除了青铜馆,还会有历代书法馆、历代绘画馆等多个常设馆,从而构建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这八个通史陈列就是艺术教科书,通过这样常设展和临展的举办,让海内外观众看完我们的基本陈列和特展以后,对中华文脉会有一个比较全面了解,所以我们说东馆是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



(记者:章海燕 张鹰 编辑:由由酱)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