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视频 | 涉外贸易起纠纷 “洋面孔”来做“老娘舅”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晓建 李维潇

2024-01-14 08:45

“货都给客人了,客人让我找他(菲利普)要钱,他不给我钱。”


“我们的箱子没有满,造成了3.7立方米的空余,损失五千多元。”



一个多月前,非洲商人菲利普作为贸易代理人,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徐女士的店铺选购了一批卫浴用品。但因为交货延期,他预定的集装箱货柜在未装满的情况下发往海外,造成5800元损失。徐女士不愿意赔偿,菲利普拒绝付款,双方僵持不下,“闹”到了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调解室里。

“我们会照顾到双方,我会听你的,也会听她的。”杰克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名调解员,也是这场纠纷的“调停者”。他今年45岁,来自尼泊尔,精通五国语言,在中国经商20年,深谙商场的门道和中国的人情世故。



在吴语方言中,人们常把有威望、讲公道的年长者称作“老娘舅”。在义乌,像杰克这样的外籍调解员就被叫作“洋娘舅”。

“我相信你不是第一次做生意。你做了这么多年生意,肯定有好多客人,对不对?不管怎么吵架,你的责任就是,你要送货,最后生意要做清楚。”杰克对徐女士说。

“我们工厂现在年底了,很忙,货物上延迟了是我们的不对,我当时跟客人(菲利普的客户)说过的,再延迟几天。但是客人有没有跟他说,我也不清楚。”

经过沟通,徐女士认可了自己应付的责任,但赔偿的具体金额,双方还是未能达成一致。

“我觉得你至少要承担一半的损失,三千块钱。你把一个关系搞坏了,你可能会损失好几个客户,非洲现在的市场还是很大的,一直在增量的。”一同在场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司法所司法助理员丁莉丽做起了徐女士的工作。



最终,商户和外商决定,各自承担一半损失,并签署了和解协议。历时一小时,这场调解终于顺利结束了。


丁莉丽告诉记者,徐女士最终愿意承担一半的损失,是因为调解员杰克的话起了大作用。“因为商户本来觉得5800元钱是外商随便说的一个数字,但是我们调解员(杰克)他本来就是做非洲贸易的,他也告诉了我们商户,这在市场上算是一个偏低的价格了。”


义乌,“世界超市”,与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2013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义乌不断放大“买卖全球、货通天下、接轨国际”的独特优势。每年有超过56万名外商来这里进货,常驻外商人数达1.5万人。活跃的国际贸易背后,纠纷时有发生。



2013年,义乌市司法局开始尝试“以外调外”,首创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目前,“外调委”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14名外籍调解员。



十年来,在“洋娘舅”的参与下,义乌成功调解涉外纠纷1219件,涉案金额1.32亿元。跨越地域文化的矛盾纠纷在不同语言的调解下被化于无形,也让在中国经商的老外们不再见外。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晓建 影像记者:李维潇 编审:陈瑞霖 邢维)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