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视频 | 中国“建筑之乡”出现“用工荒”?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赵一凡  胡苏青

2017-02-24 19:07:35

【视频】中国“建筑之乡”出现“用工荒”?


“儿子喜欢吃素的,在家就可以依他的胃口做点好吃的”就像很多母亲一样,为孩子准备热汤热饭就是心头大事。在灶头边看着母亲炒菜的张钧轶今年28岁,毕业以后在北京漂了一阵就回到家乡启东创业。每日忙成“夜猫子”,母亲的饭菜是每天的慰藉。


在江苏南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创业或者就业。年轻的创业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年长的创业人,手握资金、资源、经验,踌躇满志。在他们眼里,农民工这个词汇有点刺耳也有点尴尬。“叫我们农民工不太合适了吧”张钧轶说。


离家不如返乡 性价比更高


张钧轶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业务范围囊括图纸复印、画图、广告版制作、刻字,联系客户等等。他没有雇其他员工,事无巨细都由自己躬亲力行:“平面设计这块儿的人一是不太好招,就算招到了一两年以后他也去开公司了,也不长久。”张钧轶说这一整条街上都是广告公司,竞争也比较激烈。这也反映了一干热血青年趋之若鹜的创业热情。


张钧轶是农村出身,和父母辈不同,如今很多他一辈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在家乡就业或者创业而不是外出务工。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增长1.3%。虽然总量仍然在增加,但这已经是2011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的持续回落。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在这之中,江苏省南通曾是全国范围内劳务输出的大市,每年农村向城市输出的人口在40万左右。而近三年,在农民工返乡大潮下,南通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减10%,转而选择就近就地就业。


“我们那会儿的确有不少人出去打工,但是现在出去打工挣得就算多,开销也大,在家里有家人照应着,吃住上也合算。”张钧轶的母亲虽然没有出去打工,但她身边有不少同辈人年轻时外出打拼。南通是建筑之乡,很多人干的都是工地上苦脏累险的活。但现在,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外出打工的性价比就没有从前高了。


元宵节前,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南通参与了一场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在现场遇到不少曾经走南闯北的应聘者,离家时青丝,回家时青丝已混白发。


“我现在就一摆地摊的,卖大白菜。”本名张善良的求职者在家政招聘的摊位前和HR说了半天话。他此番前来想给老婆、女儿和自己都物色份合适的工作:“(我)去过山东、广东、广州还有内蒙古,河北都跑过。过去本来流动性就大,然后待遇也非常低。”过去,张善良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做建筑工地的活,干久了还是觉得回家自由点,叶落也该归根。“现在岁数上去了,想找份轻松的工作。”


为了留住回家过年的本地农民工,南通市早在大年初五就举办过一场招聘会。 “南通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城市,它既是劳动力输出的地方也是劳动力输入的地方,呈阶梯式转移。” 南通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周晓东说如今南通劳动力的输出已经有了质和量的的转变,输出的人群大都从事于纺织、建筑等行业且处在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但是尽管本地农民工回流,一些产业仍然面临“用工荒”的难题。


农二代 不想苦也不怕苦


南通市是教育之乡,教育改变命运是老一代人对小辈寄托的愿望。“我们小的时候一直跟他说你现在好好读书,以后找个工作称心点,读书不好只能出去做建筑工人很辛苦的,钱也挣得少。日头晒得很辛苦的。”尽管创业也非常辛苦,张钧轶的母亲仍然欣慰儿子能在身边。“我们之前是希望他做公务员啊之类的,不过做什么他自己喜欢就好了。”


近两年,南通市相关部门相继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东行动计划”、“归雁计划”等大力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像张钧轶这样的青年人才就业创业活力。但与此同时,需要一线劳动力的产业出现用工荒。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岗位的含金量也就有了考量。看看新闻Knews记者实地走访了南通市的一在建工地后发现本地工人仅占两成,木匠等工种最为稀缺。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年轻人现在学历都有中专大专的,在我们启东干工地是讨不到老婆的啊!” 南通二建集团在建工业厂房项目项目经理陆汉飞笑称建筑工地的工人很可能随着项目移动,加上南通的建筑业有名,有不少项目要去外地甚至出国,这阻碍了本地人来就业的欲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南通的工地了解到,搬运等小工的日薪在150元左右,油漆工等大工日薪在220元左右,焊工、木匠等带有技术含量的工种月薪至少五六千元,而技术精良的工人可以达到万元月薪。然而,这样的工资依然打动不了南通本地人。同样是苦脏累险,本地农民工宁可去干外卖。节后,南通的外卖市场和全国各地一样,成为了“爆款”职业。南通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周晓东介绍在家政服务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仍然需要大量的外地农民工来补充用工缺口。


95后的陆焱焱也是启东人。别看他20出头,他也在毕业后选择了创业。陆焱焱是标准的农二代,父亲是木匠,自己初中毕业后就出来干活。“工地上也干过一段时间,但是还是想自己出来干,比较自由嘛。” 陆焱焱现在以另一种方式子承父业,做起了门板生意,联系好客户,做好门板以后,还可以把安装门板的生意交给父亲做。父子两人串起了一个生意链。


在南通的今天,仍然保留了完整的一整条建材街,街上有很多人做着建材生意。当农二代选择创业或者就近就地就业,用工荒的难题难以永远依靠外来务工人员的填补。“招不到农民工了,迫使你这个企业必须要升级换代必须要产业的提升,必须要用技术、用智力,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有大的提升。”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相当看好农民工返乡创业潮,“农民市民化”的下一步就是各种社会保障的配套跟进。


采访结束后,记者给张钧轶一家照了张全家福


张钧轶的母亲曾经在照相馆工作。然而,由于张钧轶在南京念的大专,创业以后又比较忙碌,这一家子在家中居然找不到一张张钧轶成年以后的全家福。“我将来想去上海工作,然后把爸爸妈妈接到上海来!”张钧轶的小侄子在一旁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大伙都笑了,孩子是孝顺的,但可能只有游子才更清楚家的感觉。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赵一凡 胡苏青 编辑:王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