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来上海交大观摩“AI无人机”版的“速度与激情”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戴晶磊

2019-08-25 16:05

一架金色的无人机在精细入微的3D场景中自由穿行,密林、河流、峡谷构成了变幻莫测的室内外场景地形,无人机从停机坪自主起飞后,非常流畅地穿越障碍圈,对树桩上的二维码进行识别并拍照,最后安全地降落在树林后的停机坪上。神奇的是这一切都是无人机自主实现的,没有任何人为操控的操作。这一切正是第三届全国“高分”无人飞行器智能感知技术竞赛的线上仿真比赛场景,结合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控制感知算法,模糊了科幻未来与现实技术的界限。



人工智能为无人机装上“大脑”

经过7月中旬线上仿真赛(初赛)的激烈比拼,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队伍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长安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斗西虹桥新智道枢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昌大学、上海七宝中学等15支学生及企业队伍脱颖而出。



8月25日,参赛队伍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微电子大楼,在真实场景中进行速度与激情的比拼。决赛中的无人机都融入了各个参赛队伍自主设计的智能感知算法,从停机坪自动起飞后,机载传感器就是无人机的“千里眼”,配合拥有人工智能算法的“大脑”,对需要穿越的障碍圈标签一一进行目标检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自主决策,调整好无人机的姿态快速穿越障碍圈,进入人造小树林后对所有抽签得到的二维码进行搜索拍照,完成以上任务后无人机将自动返回停机坪。

在无人机的一些应用场景中,例如搜索和救援或包裹递送,更快的速度将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无人机的“自主”与“竞速”两者均是比赛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做到让无人机又快又好地完成各项挑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支参赛队伍自主设计的高效智能算法,尽可能用较少的信息来预测周围的环境信息从而做出决策。

自主感知,竞速未来

从“深蓝”到“Alpha Go”,人工智能机器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几乎能在所有现存的数字游戏中击败人类,如何与现实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敏捷的互动和理解,将是这一领域的重大技术飞跃。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都提出了无人机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发展的必要性。无人机编队、无人机超视距飞行等等,都需要对无人机进行算法设计,让其自主完成任务,所以能够自主飞行的智能感知无人机是无人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表示现在已经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自主飞行竞速无人机,但要实现无人机在室内外复杂场景中的极速感知及姿态控制,需要能够进行更好的预测控制、状态估计和计算机视觉感知的高效算法。

第三届全国“高分”无人飞行器智能感知技术竞赛,以“自主感知 竞速未来”为主题,旨在加强智能感知技术的研发、人才培养、创新孵化、技术应用、产学研合作。希望借助本次比赛,为国家培养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加深与产业界之间的联系,推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戴晶磊 实习编辑:连逸扬)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