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

视频 | 人生出彩 我在上海丨在城市考古中遇见“历史”

新闻编辑室

看看新闻Knews特约记者 瞿黎春 王超

2021-10-06 10:28

城市考古爱好者陈寒松介绍道:“我叫陈寒松,是一名80后上海‘土著’,目前从事的是和上海历史研究以及传播有关的工作。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的日常工作状态,它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城市考古’。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考古,最早是在国外流行起来的,在当地也被叫做城市行走,英文就叫CityWalk,类似于‘像当地人一样旅行’的理念,通常会有一个熟悉当地城市的人带队,大家一起到城市里穿行,看当地的建筑,了解文化历史背景,甚至还可以一起品尝美味小吃。”



陈寒松回忆起自己与这项工作的渊源时说道:“我参与这项工作是从2018年开始的,到现在也超过两年了。不过,在这之前,我对上海城市历史的关注已经持续很长时间,包括我在澳洲求学期间,自己主攻的就是中国研究,而上海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此外,我还有一定规模的上海历史影像及文献收藏,许多藏品我还在行走的现场展示过。这张照片是我个人的收藏,一张十九世纪的蛋白影像,这张照片看到的就是今天的圣三一教堂的原貌,这张就是我在那天的‘十里洋场’,从大马路到六马路的城市行走活动当中给大家展示的圣三一教堂原版的历史照片。我其实对上海的兴趣,也引导了我对历史上上海的历史上的老照片有自己的一些收藏和涉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十九世纪的照片为主。”



“19世纪的摄影术和1930、1940年代的摄影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早期的照片因为摄影术刚刚诞生,也因为一些技术上面的不同,它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在里面,比如说,你可以看到这个照片都非常大,尺寸都很大,而且清晰度都非常高。它是用湿板成像的方式,直接在玻璃板的底片上面拍摄,然后缮印的,对我来说,十九世纪的上海,看起来既陌生,但又有点熟悉。这张就是目前房子还在,而且你可以同角度地观察这栋楼的,这就是原来英国驻上海的总领事馆,这张是豫园的湖心亭,但是是湖心亭在1870年代前后的模样,包括在这个前面看到的桥,就是现在的九曲桥,但是照片上的九曲桥还是木头栏杆的。”



“这张照片上就是已经消失掉的,曾经上海的地标,这个上面的塔就是原来在今天江西中路香港路的位置,曾经有一个非常高的自来水塔,这是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的储水用的水塔,从杨树浦水厂生产出来的自来水,经过这个桥,从上面的水管,一直运输到水塔当中去,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供水。”陈寒松认为,“这个照片里有一种很沉静的力量,看上去很安静,但是在安静的氛围里,它又非常蓬勃的,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开始真正跃居到世界舞台上的一个前奏。除了老照片之外,我的收藏,还包括了近代纸钞、旧收据证件、旧地图、旧书等,这些旧物隐藏的细节都为我的历史研究,增加了更多当时的‘现场感’。”



“这个东西是1930年代,英商中国公共汽车公司出版的线路手册,里面有它当时经营的线路站级表。特别有意思的是,它里面还附了一个地图,这个地图可以打开的,打开之后反映的是1930年代的上海整个公共汽车的线路图,上面标黄色的就是线路图,然后这个图背后还有一系列很有意思的广告。”陈寒松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收藏品,“在所有的收藏品中,这本名为《上海滩野史》的旧书,对我来说有很特殊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我从事城市考古的‘起点’。其实它里面也提到了,不少跟上海有关的,比如说上海过去的古迹,有历史意义的地点,但是当时看这个书的时候,还在念小学,太小,就还没有能力到外面,去自己一个人逛,但是这个兴趣已经在那个时候种下了。”



回顾自己的用影像“记录”城市的过程,陈寒松说道:“我的第一台相机是在大学期间买的,当时距离我走上街头探索这座城市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急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就像那些我收藏的旧照片一样,或许将来就会有另一个人,看到这里正在发生的一瞬间。注意这张图后面远处的背景,当中有一个三角形的结构,其实就是现在看到背后的这栋房子,当时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是从商船会馆的里测往外拍到的,当时一些建筑的现状。除了拍摄建筑、环境,人也是我记录的重要主题。2010年的时候,在侧门的旁边有一个简易的楼梯,然后我记得从那个楼梯爬上去,趴在那个房子的墙头上,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户人家可能是商船会馆附近还没有搬走的一户人家,也可能是这个地方的建设者暂住在这里。我在这里拍下了他们一家三口的这顿晚餐,我想这样一个场景也让很多人在观察这些建筑的同时,能够观察到和这些建筑产生关系的各种各样的人群,也是让这样一个历史建筑有了一点点温情的感觉。”



在陈寒松眼中,其实,城市本身就有很多面向的,就像外滩,人们常常看到它面向黄浦江的正面,但其实它的背面也很有意思。而“城市考古”就是想把这些散落在城市中,容易被人忽略的隐秘角落挖掘出来,它可以是梧桐树下的花园洋房,也可以是普通的街道弄堂,其实都隐藏着这座城市不同的故事。


回顾这一路走来的经历,陈寒松说:“从2018年第一条线路诞生,到如今已有四十多条原创线路,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我和我搭档们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现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我们都会走上街头进行讲解,而最令人欣慰的还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这项原本‘冷门’的文化活动中。”


“城市考古”爱好者表示:“我是一直在海外居住了8年,今年大学毕业回来,对于这个城市,也算是重新熟悉起来的过程。”另一位“城市考古”爱好者也认为:“很多东西平时走过了,你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没办法,原来这个地方原来这么有意思,这么有历史,你会更好地去认识这个城市。”



参与到亲子“走绘”线路的陈雅然小朋友说:“我画的是这个亭子,我用这些深色的油画棒,去表现这个亭子的外形。”陈雅然妈妈告诉记者:“因为创作来源于生活,我想让她走在自然界的过程中,能够让她学习。”



陈寒松认为:“上海是一座非常独特的城市,特别是近代以来,各种历史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让它成为全世界最复杂、最迷人的城市研究样本。它的建筑、它的历史和它有关的人,都是这座城市的一个个注脚,也给我们认知这座城市提供了‘养料’。通过‘城市考古’,我们重新认识所居住的这座城市,留存它的记忆,或许在将来的有一天,你会向别人说起这段经历。那么到时候,上海和它故事就由你流传了下去。”


(看看新闻Knews特约记者:瞿黎春 王超 编辑:王燕 陈梅蓉 实习编辑:杨佳滢)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