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户籍改革,破除“一字之差”②:用钱“买”平等?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赵一凡 张银 黄伟 査家旻 刘水 李柏林 实习记者 朱书影

2016-11-22 19:33

“你看这个厨房,橱什么都是做好的,我们进来的时候水电煤都是通的,基本上咱这就算拎包入住哦。”张武杭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成为“居民”后,很快就有了廉租房摇号的资格。而他通过这个方式租到了一套70平米的两室一厅,设施齐备。租金更是低得令人难以置信:每个月105元!


张武杭是德清县兰树坑村第一个分到廉租房的村民。在德清县曾经有29万农民,其中有不少人像张武杭一样选择进城务工。户籍改革之前,大多数农村人在城里找不到归属感,买不起房子,看不起病,更疲惫于往返城乡照顾家人。2012年,德清县户籍改革启动以来,从前一些看似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常事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视频】腿脚不便的张武杭因为有了廉租房生活轻松不少


“此消” 廉租房、公租房降低农民入城成本


张武杭的新家在武康镇的德欣家园内。德欣家园是德清县城南的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612套,经济适用房207套。德清县住房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德欣家园小区配有楼宇对讲系统、门禁系统、安全报警系统,绿化景观等。每户的标准装修、生活设施均由政府配建,“拎包即可入住。”而且,附近中小学、医院、公交车站等配套齐全。


张武杭的老家


德清户籍改革之后,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由之前保障城镇户籍居民,扩大到全县所有户籍居民。而原先那些收入较低、没有宅基地或没有自建房的农村居民,都可以申请经济适用房或公租房。根据这一调整,像张武杭这样的“老农村人”如今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人同等的福利,在城里顺利地安家落户。


“本来像这样的房子在武康镇至少是1000元一个月,别人交一个月的房租,给我可以交一年。”张武杭腿脚不便,妻子在山里的民宿打工,两人的月收入合计不超过四千元。廉租房的到来给他家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例如上班的时间,原先张武杭从农村的家里到单位要一个小时,而现在从新家出发只要十分钟。但更重要的还是孩子能进城里念书了,这让张武杭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主要还是为了孩子,现在城里有房子,去哪儿都方便,所以我给她报了个英语补习班。这是以前住在山里的时候想也不敢想的。”


张武行的新家


“彼涨” 交通事故赔偿终于“同命同价”


浙江省德清县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梳理了同户籍挂钩的33项政策。按照“先易后难、量力而行”原则,对其中成熟的32项已经实行了城乡并轨。这32项中,“同命同价”的概念尤为突出。


“同命不同价”在人身损害赔偿领域长期被诟病。2003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的差距,再算上“20年”的概念,最终赔偿数额实际可相差数倍。“同命不同价”的说法由此产生。


以湖南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三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到一万元。60岁以下的农村户口人员若不幸死于车祸,一般获得不足30万元赔偿,但城镇户口人员,就可以获赔50多万元。对于这一悬殊差距,德清县永安法律服务所的律师许春松深有感触:“从前有些农民遇到了重大事故就特别难过,明明和隔壁床的受伤位置都一样,赔下来的钱却比别人少了一半。”


但许春松切身感受到,这一欠公平的现象在户籍改革过程中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春松代理了农业户口出身的蔡云标的理赔。三年前,蔡云标经历过一次让他印象深刻的重大交通事故。说印象深刻,一是因为这起事故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二是因为事故造成的医疗等理赔费用,最终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涨跌。


“当时交警说我还要承担死者的一部分责任,我吓得毛病也不想看了,赶紧逃回家。”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蔡云标到现在都心有余悸。


律师许春松的到来最终给蔡云标带来了福音:“当时我知道德清县已经开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就通知蔡云标赶紧去办理户籍手续,在起诉时会对他的理赔产生不小的影响。”


【视频】同命同价让遭遇重大事故的蔡云标获益不少


蔡云标发生事故是在2013年的4月份,但由于他起诉的时候是2014年2月份,那时候德清县已经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所以,蔡云标的赔偿标准最终可以按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个标准来主张。“他的残疾赔偿金赔偿到12万8千多,如果按照原先农村赔偿标准的话,他可能只能赔到5万4千多,这对他个人而言就有73900多元的差距。” 德清县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徐银银介绍。


新农合与城镇医保,在户籍改革中实现并轨,在缴费标准、保障水平、就医范围等方面,按照“就高”原则全部拉平,给农民变“居民”打了剂“定心针”。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从农民到居民称呼上的改变,关键是如何制定与“同命同价”类似的‘赋权增利’配套措施,真正实现老百姓关心的包括医疗、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在内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居民的全覆盖。


“这次新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就是把我们全县就读的全日制在校学生,还有领取新居民居住证的新居民以及随迁子女都纳入到了我们城乡医保制度的参保范围,而且可以享受到与我们本县户籍一样的财政缴费补助政策,那么像我们现在的话,每人每年财政补助是650元,那么参保之后和本县户籍一样享受同样的一些医保待遇,提高了保障待遇,让我们的居民得到了实惠。”德清县人保局副局长傅小亮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建设,并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政策。


质疑:改革成本靠钱砸?


为了配套跟进公平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德清县每年新增静态财政投入约三千万元。户籍改革背后巨大的经济成本曾经是很多专家和各地区政府忧心的问题。德清县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邱连荣表示,虽然德清县的经济基础比较好,但他们的改革成果并非靠钱砸出来的,因为这样的改革方式并不具备可复制性:“如何积累对于其他县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才是我们德清县担此重任的意义。”


户籍改革之后各项福利设施的调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德清县财政局曾针对户籍改革测算过改革成本,为拉平城乡就业、低保、医保等各方面差别,预计年影响财政支出7660万元,但从改革实践看,改革启动最初两年,实际发生的支出增加仅2770万元。以住房保障为例,在7660万元预算支出中,原来预计的最大头就是包括公租房等在内的住房保障,财政部门预计年潜在影响财政支出可达2700万元。而现实情况是:实际增加的财政支出并没有那么高。德清县建设局总工程师王赛翔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因为我们兼顾政策公平,规定农村户口享受到了宅基地政策,就不再享受城镇居民住房保障政策。标准严了,入围对象就少了。”


启发:高额成本的分解之道


财经专栏作家叶檀指出,对于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方,户改涉及的高额成本仍然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阻力之一:“把一个农民转移到县城,他需要工作吧,他需要社保吧,他需要健康医疗保险吧,像这些成本加在一起的话,一个农民大概是十万块钱左右。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当地的政府有可能都发不出工资,它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给农民。”


2013年7月,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蓝皮书》称,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全国平均为13.1万元/人。如何帮助欠发达地区稳步走上户籍改革的道路,如何因地制宜设立户籍改革的成本分摊机制,是各个地区在借鉴“德清样本”时,着重考量的要点。毕竟,户籍改革需要钱,但用钱并不可能“买”来平等。


户籍改革的“德清样本”证明:有利的户改政策可以节约大量的改革成本。户改涉及面广,成本高,但是不能把所有城乡统筹的成本都算到户改头上,给否定改革制造理由,即使不推进户改,医保、社保、就业等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也必须着力推进。


(编辑:余寒静)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