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户籍改革,破除“一字之差”④ :农民“进城”,谁来种地?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赵一凡 张银 黄伟 査家旻 刘水 李柏林 实习记者 朱书影

2016-11-24 12:44

从人口规模跟经济总量上考量,重庆要实行户改,跟在一个县城进行,完全是两回事。而跟同类型的特大城市相比,重庆的农业户口人数从总量到占比,都非常突出。因此,无论从内生力还是遭遇的难点来说,重庆户改具备鲜明的特点。笔者在详细了解了重庆的户改模式后,有一个感受,重庆的户改在经过六年的摸索之后,跟其他的改革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合拳,进而组建了一个系统工程。而在这个系统中,户改无疑是站在了“生态链的顶端”。

进哪个“城” 从是非题到选择题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自2010年启动,通过分阶段、分群体、分区域的方式,已经使得超过400万农民工转入各级城市并融入城市生活。这一成绩的背后,依托的是“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等资源要素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公共服务跟着人口和功能走”城市发展理念。重庆的户籍改革路径贴合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求部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合理引导人口流动的方式。


所谓五大功能区域是指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国际商务等高端综合服务业和文化产业,适当纾解人口。都市功能拓展区致力于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中区、现代服务业的展示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吸纳新增人口的宜居区。城市发展新区作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及配套产业基地,主要通过以城聚产、以产兴城的方式吸引新增人口和产业集聚。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




与之相对应,重庆市在深化完善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将原来按照主城-区县城-小城镇分类设置落户条件,调整为按照五大功能区域首要功能和产业定位分类设置落户条件,引导人口跟着产业走。如立足都市功能拓展区“新增城市人口宜居区”的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3年。而立足城市发展新区“集聚产业人口重要区域”的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2年。此外,为引导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有序减载人口,进一步放宽这两个功能区域人口到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落户的条件,不设务工年限,只要有就业就可落户。这种按城市功能定位来确定户籍制度的细则,无疑给了“居民”们更多的选择。



而在“守地”方面,重庆创造的土地地票制度使得重庆市在实现人口自由流动的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了农村的青山绿水。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执行总裁童代志指出:建立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之道,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通过地票的形式支持农村的发展。把市场的理念引入到农村。“地票制度下一步要围绕农村整个改革,使得农村发展按照小康的方向发展。”童代志表示,重庆市的地票制度对类似重庆地区,例如西部山区等都是可以复制。按照生态建设的需要,在对生态保护的区域进行保护的同时,实现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互动。



户改之后 再也没有“农民”了?


于是问题又来了。重庆市的“人口跟着产业走”的改革思路有助于各地区人民因地制宜稳步进城。而在这一改革思路中,似乎没能看出对于农村发展的总体设计。当进城落户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人无疑相应越来越少,我国的农村会出现“空心化”的情况吗?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零农民”的情况并不存在。目前整个中国的城镇化率是百分之五十六左右,未来很可能有向百分之七八十发展,但是其极值不会超过百分之九十。“看我们未来中国,很可能十四亿人口,十五亿人口。那么即使百分之九十,那么我们还有一亿多人在农村。那么应该说农村一直还是存在的。”李国祥认为,我国走的不是城市化,而是城镇化道路。未来中国的城市只能容纳百分之七十的人口,还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要在小城镇或在农村生活。“未来,中国的农业有可能是农村人干,更可能是城里来的人做。”



按照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破除城乡二元壁垒之后,农村就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再也不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当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上的标签,而纯粹是一种职业选择时,网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开心农场”,会在现实生活中遍地开花。

(编辑:施荔)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