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回国的留学生,该不该被“千夫所指”?
时讯
伴公汀
2020-03-17 16:50:01
这几天,“海归”在舆论场上似乎没有了往日的光环,有人甚至被“千夫所指”。事情起源于几个网帖——一些在全球疫情爆发后回国的留学生,声称遭遇了“强制隔离”,对国家的隔离政策有些抱怨;这些帖子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表示——“要是不满意,还是回到国外去”。
平心而论,面对疫情防控,个别“海归”的表现令人失望。这些极少数的人或对隔离措施挑三拣四,或干脆通过瞒报漏报等方式躲避监管,这种行为扰乱了国内的防疫抗疫秩序,也让很多国内网民感到“寒心”。
面对疫情,今天的全世界形成了一个防控疫情的“命运共同体”,所有的人,也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为控制疫情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依法依规接受检疫、隔离,是对中国人民的安全健康负责,是对这些日子以来中国的付出负责,也是对自己健康负责。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在归国人员群体中,上述这样表现的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只是因为表现极端,更容易被网络发现、传播。对入境人士中的绝大多数,我们还是要抱以一颗平常心、包容心、同理心,不能随意给他们贴标签,也不能动辄扬言要对其“关门”“封禁”——他们中多是我们的同胞,其中有不少人不久前还不遗余力地在海外为国内筹措物资、倾力奔走。如今对他们的急迫和难处,我们理应感同身受。
这里,也涉及到怎么看待境外疫情输入防控的问题。上海是全球城市,疫情防控必然与全球疫情防控同呼吸共命运。在上海,有超过700家跨国公司总部,商贸往来、人员交流等全球资源要素在此汇聚,这是上海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当然也是防疫工作的压力所在。
但疫情防控不能断绝人员的流动,更不能以长时间的封闭为代价——这样的“持久战”,其代价无人能够承受。
在防控疫情的同时有序复产复工,并保障这座2400万人的城市从疫情的“冰冻状态”中恢复蓬勃生机,是当下的重点。这样的大局,倒逼着我们用更精准的方式、更有效的对策来防控境外疫情输入。
一方面是保持开放,一方面是阻击疫情,这一组看似矛盾的命题考验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管控能力和治理水平。针对海外归来人员采取更加细分与细心的政策,进行分级分层控制,做到精准分流、精确防控。上海已有“三个闭环”,并在不断做实、优化,这是能给人以信心的。
同时,上海也没有采取简单一刀切的所谓“硬核”做法,没有简单地“不惜一切代价”,而是选择了一条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影响更小、同时对基层治理和管控要求更高的精准防控之路。这是上海始终坚持开放、坚持全球化基因的体现,也是对自身基层治理和管控能力高度自信的体现。要求很高,挑战很大,但做好了,就是一流城市的风范所在。
超大城市治理需要绣花功夫。面对“外防输入”的考验,把问题梳理清楚,既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也有分级防控的方法,该从严从紧时也能拿得出“铁腕治理”的手段,这是上海需要交出的一份答卷。
对普通人来说,遇到一些热闹甚至激烈的舆论场景时,不妨也琢磨一下这样的平衡之道,多一些“共同体意识”。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