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对话:专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学者明竺
环球交叉点
权小星 应鋐
2022-10-21 18:25:35
在近些年的多场中外论坛上,一位鼻梁高挺、浓眉大眼的外国姑娘吸引大家目光。
她来自巴基斯坦,目前在清华大学从事中国外交政策研究。
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很喜欢中国”。
中国与巴基斯坦同为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向世界,她决定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2015年至今,她来北京已有7年时间。她希望成为一座更好的桥梁,帮助中巴并肩展望未来。
她就是明竺。
本期对话嘉宾:
明竺
Zoon Ahmed Khan
“一带一路”研究领域青年学者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日前,明竺接受东方卫视记者专访。
记者:去年,《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习近平说,全世界的国家都可以而且应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明竺:我们生活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曾经被殖民的国家和有机会较早发展起来的国家,经历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
在很多国际组织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其实很有限。这些国家花了很长时间,才向外界讲清楚自己的关切和发展所需。
当中国取得惊人的发展,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大大增加,人权问题成了南北世界争论的核心。
我在巴基斯坦长大。成长过程中,我总是感到,我们自己的真正关切、想要的东西,和发达国家或国际机构说的并不相同。
当习主席和中国的领导层分享有关人权的承诺和成就时,你会发现都是关于如何让人生活得更好的。人权无处不在,当我们谈论可持续发展时,其实本质也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未来。
一个勉强活着的人,或者“死人”还有什么人权呢?美国常常叫嚣着人权,但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它对世界上各地区事务的随意干涉,常常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些粗暴的干涉导致无数人失去生命。
反观中国,至少帮助8亿人摆脱贫困。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人们生活得更好,有干净的水,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前景、更美好的未来。
这才是终极人权。我认为正是这样的人权,激励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如今,发展中国家能够更自信地表达,因为它们看到,中国展示了一种不同的做事模式。以前,我们被告知,要复制粘贴西方的社会模式,遵循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做事逻辑,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奏效。
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可能是被误导了。
中国给我们树立了发展的榜样。为人民谋幸福就是一个政府能为人权做的终极贡献。这样的新理念在全世界激发了一场大讨论,启发了无数发展中国家。
我多希望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能有这样的讨论、这些不同的视角、如今这样的舆论语境。不过,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就是向前迈出的积极一步。
记者:七年前,你被“一带一路”倡议吸引来到中国。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不同,人权观念和理解也不同。你如何看待中国式的人权发展?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
明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你头痛,身体可能已经有很多器官都失灵了。而中医试图解决根本问题,他们把身体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一带一路”倡议关乎人类发展和进步。某些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最常见的批评是,它只是体育设施、管道、道路、桥梁。这是巨大的误解。
“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是为一个社会的繁荣发展铺路。GDP只是一个数字吗?不,它代表繁荣进步。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提高。
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衡量一个国家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我认为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
对我来说,中国式的发展首先是整体性的,它关注的是国家如何与人民齐心协力。基本的衡量标准是有多少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与经济、粮食安全、水资源、更好的教育和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各国可以观察自己的国情,自主决定朝着何种方向前进。我认为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
经济发展起来,社会各个层面才能发展,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许多到发展中国家去的非政府组织关注得比较片面,在这里建一所学校,在那里办一家医院,这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我们要建学校,也要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些都必须是可持续的。改善经济,就增加了人们获得教育、健康、提高认知水平的机会;建设了基础设施,就有了流动性,最后就能创造出协同效应。
我充分接触过西方,我也认为东西方可以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但不应该依葫芦画瓢。
最近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中国能够以创造性的方式,实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且这样的发展依然持续。政府并不是一味地依赖金钱援助帮助人们生活,而是给他们一条自主谋生的道路。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深究下去,这实际上是一种立足本地的问题解决方式。
比如,我参加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就让人大开眼界。参与项目的许多外国人生活在中国,被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启发。我们还有机会直接见到那些解决过中国社会问题的人,从中得到巨大的启示。
这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向中国学习的: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发展的方略。通过“一带一路”,把基础设施发展起来,然后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妇女赋权、教育等等,都将一起协同发展起来。这才是“一带一路”真正代表的意义。
记者:人权和民主已成为西方攻击中国、批评中国的常规武器,其中不乏捏造和误解。在你看来,消除这些偏见的方法有哪些?
明竺:我认为,全球极化现象近些年愈演愈烈。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我们真正前进的方向。
不幸的是,有国家认为自己应该是领袖,有权决定别的国家应该如何进步。很自然地,它会对别国内政进行干涉。如果这时候,有另外的国家用自己的方式成功崛起,这个国家就会觉得受到威胁。
眼下,一些人认为中国想要成为领导者,强迫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制度,而美国认为若中国成功就代表着自己的失败。这种零和博弈就像是在竞技比赛中一样,好像只有一方会赢,另一方注定落败。
实际上,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看过数千年的互联互通,未来总是共享的,历史也见证了这一点。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受到中国的鼓励,能够更自在地表达它们对人权的看法,尽管可能暂时还流于表面。
当然,阻力依然存在。如果我们能保持交流,就可能使外界,甚至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和人民更理解我们。社会发展的模式不是唯一的,我们有很多路可以选。
一直以来,如果试图转变,就会引发冲突。为什么一定要冲突呢?我们可以选择共存。回望历史,全世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成功与进步就是不断纠错和不断反思。
因此我认为,保持对话,保有包容,可以结束极化的世界。没有谁应该是谁的敌人。破坏性的心态才是所有人的敌人。
如果我们继续坚持交流畅达,情况将逐渐好转。我们终将到达一个能够求同存异的交点。眼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和观点不同的人保持对话。
记者: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舆论中,发展中国家往往与人权问题挂钩。在您看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人权治理进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国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明竺:我认为中国已经发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不仅发起对话,而且还通过发展人权给予人们更广阔的视角,帮助后殖民社会的人们拥有新的语境工具。
因为心态和思维方式,我们常说自己仍处在后殖民社会。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我们曾经说的语言让我们无法跳出思维定式。
我认为中国的经验帮助我们发展中国家,拥有了新的词汇和工具,来思考人权的观点,让我们更有自信地传达我们的想法。
我刚才也提到,中国主办的南南人权会议,让许多非洲、南亚来参会的人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中宣部部长黄坤明
在“2021•南南人权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之前我在巴基斯坦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对话,许多南亚国家聚集在一起,我们发现巴基斯坦并非唯一被误解的国家,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深有同感。
现代的人权应该是关于饥饿、贫穷、救济、妇女健康、新生儿健康等等。我们具体能做些什么,来实现更好的人权治理,来赢得这场战役呢?我认为这将会是发展中国家朝着实现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
中国仍未止步。当你看到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基础设施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比肩,这就是事实。
但你也能够看到,中国有些地方的儿童仍然需要争取更好的生活。你看到人们受到鼓舞,努力工作,发挥创造力,为自己赢得更美好的未来。这也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能共同实现更好人权的原因。
至于如何鼓励对方与我们相向而行,我认为多边、全球层面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点。
记者:你之前参加过一场名为“理解中国制度”的网络讨论,你怎么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概念?
明竺:我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代表人民的需求。这是一个多层级的系统。这跟西方式的民主不同。
明竺参与“丝路之友”论坛
讨论“全过程人民民主”
如果一个人参与民主的方式只是投投票,表达不满的方式只是上街抗议,这是非常局限的。
在中国,有很多机构,有普通民众、专业人士、经济专家、商人或智囊团代表,他们都代表着人民的需求,这些人在基层负责解决具体领域里的具体问题。
他们细心观察、用心倾听,他们了解人民的诉求。所以人民的声音在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不缺席,帮助领导层做出更好的决策,确保人们的需求和愿望被听见。
所以我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首先是非常包容和善于倾听的,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区别于其他民主的最大特点。
“全过程人民民主”毫无疑问是民主的,因为它把人民的需求、愿望和未来的发展作为核心,优先纳入考虑。
它将政策制定者和政府代表的专业经验,和他们的所见所闻结合。每隔几个月,特别是每隔两年,就会有一次深度思考的循环,讨论出这个国家未来需要的是什么。决策制定者们有他们特定的“业绩目标”,不是喊喊口号就完事儿的。
不幸的是,西方所谓的“民主”模式是什么?似乎就是喊四年的口号,最后做做姿态,以便赢得下一个四年任期。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这意味着它在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人民的利益,以实现富有成效和繁荣的长期发展轨迹。
记者:你曾经说过中国式的发展道路让你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明竺: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成功和挫折,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有时试图找到捷径,想简单粗暴地复制别国的成功路径。但很多时候,只有自己才真正了解自己的国家。
例如,西方的发展经济学,对于发展中国家理解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如何修复经济问题的确是有用的,但它有个问题,它不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里总结出来的。
相反,中国总是研究自己,看到自己国家拥有的东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思考如何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和工具,来解决发展道路上的问题。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中国式的发展道路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于它的创造性和整体性。它认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们发展中国家好像在历史的候车室里,似乎必须遵循那些殖民国家两三个世纪前的发展轨迹。然而事实上,我们应该深刻了解自己,努力用自己的方法克服困难,寻找前进道路。
因此,中国作为一个成功发展的国家,非常鼓舞人心。它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和修正。
中国有个谚语叫“摸着石头过河”。不必等待完美的计划,计划永远不会完美。只要带着远见,定下一个计划,就出发吧。情况肯定是多变的,新的困难和新的机会都可能会来临,灵活应变即可。
“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样。我们必须不断反思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可以改进的,什么是我们可以剔除的。比如中巴联合合作委员会机制(JCC)就定期举行会议,思考我们如何做得更好。
我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也好,中国式发展也好,“一带一路”也好,都是兼容并蓄的。我们必须保持谦逊的姿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